
“東林曾是全省龜鱉養殖最集中的一個鄉鎮。從東林出售的龜,一度占到全國最大市場——廣州市場的60%。”該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潘新江說,“全鎮龜鱉產業從1995年開始發展,至2013年底,龜鱉養殖戶多達1872戶,溫室養殖面積近180萬平方米,年養殖量超2800萬只,年銷售收入近5億元。”
然而,龜鱉產業在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讓東林付出了高額的生態成本。據吳興區環保部門測算,東林溫室龜鱉棚每天排放廢水2500噸,河流污染達到155平方公里;溫室取暖燒柴量一年達到4400噸,由此排放的廢氣超過正常排放量的1萬多倍。
面對這一狀況,東林決定清空溫室龜鱉棚。 2014年初,該鎮出臺了《關于龜鱉產業整治2014—2016年實施方案》。“當年3月起,我們對溫室龜鱉養殖業開始整治,計劃利用3年時間清空全部溫室龜鱉棚,徹底消除這一污染源。”該鎮鎮長何鋒峰說,去年6月,全鎮鱉類大棚全部清零,累計拆除大棚1890個。今年起,開始對龜類大棚進行整治。
在整治中,東林并非一拆了之,同步幫助養殖戶另謀出路。潘新江說:“在整治啟動時,我們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對自覺轉型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養殖戶進行扶持補助。同時,通過舉辦專項招聘會等方式,為從事龜鱉養殖的村民提供3400余個崗位,實現就地就業。
”
保國村龜鱉養殖大戶楊建海如今轉型經營起了生態農業。走進楊師傅種植的茭白田,只聽蛙聲一片,田里套養的泥鰍也十分活躍。“之前這里可聽不到青蛙叫。因為水質差,青蛙都不來。 ”楊建海說,整治后水變干凈了,田里養的泥鰍也因為品質好出口到了日本,今年8個塘一茬收網就賣了近50萬元。如今,像楊師傅這樣從生態農業中獲益的轉型戶,在東林已有100多戶。清空溫室龜鱉棚,讓東林的環境質量得以持續改善。據吳興區環保部門檢測,目前,東林的整體水質已從2014年的Ⅴ類、Ⅳ類變成了Ⅲ類。
長期致力于東林養殖產業轉型的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副教授徐海圣說:“東林龜鱉產業的無序發展,污染了環境。當地鐵心‘斷腕’反而拓寬了發展路,這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