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棲息環(huán)境
石貂多棲息于森林、矮樹叢、灌木林的邊緣、樹籬和巖質(zhì)丘陵,最高一般分布到海拔4200米。(一說海拔4800米以下)在多巖石的溝谷、山坡等地帶穴居,營巢多在石堆或巖洞內(nèi)。抗寒力極強。有時也侵占其他中小型動物的洞為窩,亦喜居樹上。
中國的石貂北方亞種在陜西北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也有營巢于溝壁或被雨水沖刷形成的溶洞內(nèi)。無林巖坡上由于長期水土流失泄漏形成的溶洞式串珠狀洞穴,一般在溝谷邊緣溝頭的上部、谷坡擴張比較強烈的溝邊,以及溝床下切較迅速的支毛溝底等處,有較多陷穴產(chǎn)生,有時可見串珠狀的陷穴,這些天然洞穴恰好被石貂所利用,作為巢穴棲居。
中國的石貂青藏亞種在青海高原棲息于3000米以上的高寒草甸草原、灌叢地帶及針葉林邊緣亂石堆里。或在山巒起伏、河流縱橫、山巖狹谷的陡岸上,故名“巖貂”。
生活習性
行為
石貂是一種夜行性動物。通常白天躲藏在洞穴中睡覺,夜間外出活動,尤其是早晨和黃昏活動最為頻繁,在飼養(yǎng)條件下仍然保持這種活動規(guī)律,夏季在22:00后,冬季在20:00后出來活動。但在育幼期間,也常在白天出沒。氣候?qū)ζ浠顒佑杏绊懀龃箫L、大雪等天氣時,很少出來活動和采食。石貂一般多為雌、雄成對活動,彼此分散后常回原處尋找。行動敏捷,善于攀緣,但在平地奔跑較慢,跑動中常輔以縱跳。在活動時,尾部掃地,故又名“掃雪”。它們的聽覺和視覺都很敏銳,當聽到響聲時,立即匍匐于地,朝著聲響的方向傾聽和窺視。排糞地點一般比較固定。
覓食
石貂是肉食性動物,主要以各種野鼠、野兔、松鼠等小型嚙齒類動物為食,對保護草原有益,以及有時也會捕食野鴨、野鴿、麻雀等鳥類,掠食蛇、蛙、鳥卵、昆蟲及家禽,偶爾也捕食青海沙蜥等小型爬行動物。除動物性食物外,有時還采食一些野漿果或其它果實。石貂的食性很廣,在冬季食物缺乏時亦常進入村落盜食雞、兔。夏秋季節(jié)各種果實、漿果成熟,亦大量采食,尋食范圍最大直徑可達800千米。
石貂有著和其它鼬類相同的捕獵共性,對獵物即便不餓也會咬死,不放過一只活鼠。
社會
石貂具有領(lǐng)域性,除交配和哺乳期外,多為獨居生活,雄性巢域與多個雌性巢域重疊。在森林棲息地中個體的巢域面積最大,在歐洲捕獵較少的年代鄉(xiāng)村、村莊中個體巢域面積為9.5~880公頃,平均37~49公頃(雌性)和111~113公頃(雄性)。
換毛
隨同四季氣候的變化,石貂也跟著進行冬、夏毛色交替更換。夏季是咖啡色,冬季卻是一色雪白僅留下一小段漆黑的尾尖,毛色變淺后可以減少體溫散失,也能不受其他動物注意。[12] 石貂從4月底開始換毛,6月下旬至7月中旬換毛較快,到7月下旬被毛基本換完,但是腹部、四肢內(nèi)側(cè)、尾腹面和鼠鼷部毛尚未換完,至9月下旬換毛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