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紫貂的生殖特點
籠養紫貂性成熟較野生紫貂晚,母貂多數在27個月達到性成熟,有的更長一些,39個月以后性成熟。野生紫貂在每年2—3月份發情。主要表現為公母貂相結伴。公貂睪丸體積稍增大,性活動逐漸增強,追逐并接近母貂。母貂愿意與公貂相伴,但公母貂并不交配。妊娠期為256.7天左右。紫貂平均產仔數1一5只,大多數為2—3只,最高可達10只。
(2)紫貂的繁殖技術
1)發情鑒定和交配行為
公貂睪丸從冬至開始發育,春分后加快發育,到6月中旬直徑可達9mm,重量3g左右,具有彈性,有成熟精子產生。并發出“咕咕”的求偶聲,并有趨向異性的特征,說明公貂已進入發情期。
母貂除有發情行為表現外,主要是外陰部變化明顯。發情期陰門開張,腫脹,增大,長圓形,色微紅,有分泌物。發情持續期陰門高度腫脹,外翻,長圓形或橢圓形,有皺褶,急劇增大,色紅或粉紅,有黏液性分泌物。發情后期陰門逐漸萎縮,有皺褶,黏膜千澀,分泌物干涸或消失,色變灰白。靜止期陰門緊閉,長2—3mm,色黑,細縫狀,五分泌物。根據發情時的行為及外陰部變化,來判斷發情,因此掌握發情鑒定是放對配種的基礎,特別是初情貂必須等到發情持續期,才能試情放對,小母貂外陰部變化,必須由圓形變成長圓形時,才能放對交配。
紫貂擇偶性很強,一對公母貂配偶一旦形成,情感較深,有時甚至幾年不忘。放對前1一2天,將發情初期的母貂放在相鄰的公貂附近,通過異性刺激有助于人為組成和諧的配偶,來提高受配率。為完成配種任務,初次交配的公貂均應進行精液晶質檢查,確定公貂精液晶質,檢查確認精液品質較好的公貂,在以后的交配中,可以不檢查或抽查即可。
2)妊娠
紫貂妊娠期可分為3個階段,受精卵經分裂至桑葚期至囊胚期大約需3—5天,為經常期;以后囊胚在子宮內處于游離狀態,時間長達220—250天,稱為滯育期;翌年2—3月間胚胎植入至胎兒出生需30一35天,稱為胎兒發育期。影響妊娠長短的主要因素是滯育期的長短,而滯育期長短與交配時間結束早晚有關。交配結束越早妊娠期越長,反之交配結束越晚妊娠期越短。
3)產仔
一般籠養后代產仔集中于3月下旬至4下月旬;野生馴養的紫貂集中于4月下旬;野生懷胎的母貂集中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母貂產仔前臨產表現主要是食欲不正常,大部分拒食一頓,也有個別廢食幾頓者。變懶、不安、有叼草的行為。產仔多在夜間和清晨進行,個別在白天。產仔成活率達90%以上。籠養紫貂窩產仔為1一5只,一般多為2—3只。紫貂仔獸的成活率一般都較高,很少死亡,主要原因是產仔少、母性強,但個別母貂因不太適應籠養環境,運動不足,光照太少,也因乳汁不足,弱胎或無奶等原因,而造成仔貂死亡。為此要加強仔貂的護理,首先對產仔后的母貂及時檢查,若發現泌乳差時,要采取措施,進行催乳,同時將仔貂讓產乳力強的母貂代養,也可進行人工哺喂。
4)提高紫貂繁殖力的措施
提高馴化程度:馴化程度與繁殖力有密切關系。籠養的野生紫貂隨馴化年度和馴化程度的增加繁殖力逐漸提高。增加紫外線輔助照射: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試驗(1982—1984年)結果顯示:利用紫外線燈從冬至開始或春分開始直到配種前進行照射(開始照射時間是5—10min,逐漸增加到30—40min),使初情貂的發情率和受配率分別提高17.3%和15.8%。這說明增加紫外線照射町提高紫貂的繁殖力。應用激素:據試驗應用丘腦下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1RH)可以提高紫貂繁殖力,效果良好。如利用“1RH'’用于母貂受配后和胚胎植入時期前后相繼注射時,可使54%連續接受交配不產仔或不能連續產仔的母貂恢復正常產仔。采取遠緣選配的措施:遠緣選配可以避免近親繁殖,提高后代的生活力和繁殖力。據試驗,利用阿爾泰紫貂和長白山紫貂進行亞種間雜交,除改善長白山紫貂毛皮品質外,其雜交后代繁殖力比長白山群繁育的后代明顯提高。加強飼養管理:如在準備配種期對個別過肥或過瘦貂進行調整飼養,增加催情飼料(腦、肝、麥芽、維生素E等),加強異性刺激等,均可顯著提高紫貂的繁殖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