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蟾蜍”歷來是民間珍貴藥物。根據李時針《本草綱目》和國內醫學家和民間臨床經驗,治療頑固疾病,有與其它藥物不可比擬的療效。如對腹水、乙肝治愈率可達98%。蟾蜍脫衣后自食,一般很難得到,所以只有通過人工的方法才能得到。現將其技術介紹如下:
首先是建池:用5毫米厚玻璃、寬1.5米、長2米、高50厘米粘合在一起。水泥地面要有斜度,并設有下水道,便于沖洗。應有遮陽,池四周有通風采光,池內要有照明設備。
可到野外捕捉蟾蜍。一般應在春天,蟾蜍從溝河中上岸后一個月,體重100克以上,四肢齊全,腹部,腳部無明顯脫衣花紋,顏色相對較深者為佳。捕捉后不要喂任何食物。不宜長時間悶在袋子里,應放入池內,保持池地面濕度,每天噴2次水。剛下雨后不要捕捉蟾蜍,應雨后3天左右再捕捉。
提取蟾衣應在4月中旬至10月底,用配制好的1號藥液極少量地噴在蟾蜍背上,約半小時干后,再用棉球棒沾2號藥液涂在蟾蜍口上,即可等待脫衣。藥液配方分別是:1號藥液用檳榔20克、茵陳20克、甘草20克、干姜30克,浸泡在1000克的冷開水中24小時后即可使用。2號藥液用白芷20克、細辛20克、黃蓮20克,浸泡冷開水中24小時后即可使用。蟾蜍脫衣高峰在每天2--5點鐘,19--22點。此時應注意看守。另外若連續幾天有好幾氣,有下雨或有打雷的樣子應注意看守,這樣的天氣產量極高。
蟾蜍脫衣前有下列一些癥狀:不合群,單獨停留在一處;反應遲鈍,背部躬起,腳立起,會打噴嚏。發現以上情況注意看守,10--20分鐘后即開始脫衣。脫衣時一般先從背上脫,再脫后腳。脫完腳后,要用手把蟾蜍抓起來放入半盆清水中,用鑷子將剩余部分外衣輕輕拉下。再用規格為12.5厘米×25厘米×3毫米玻璃放入臉盆中,一半在水中傾斜放置。將蟾水放在玻璃上,用鑷子輕輕拉開成標本樣子。陰干后從玻璃上取下,夾在書本上。也可用硬塑料紙擦少些油,把塑紙放在水中將蟾衣輕輕托起成標本形狀(因為在水中移動蟾衣不容易壞)。再用鑷子拉成標本形狀,若局部有損壞也可用碎蟾衣補上達到蟾衣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