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在溫飽上下徘徊”到“順利供幾個孩子上完大學”走向小康路。這是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嶺腳村村民陳世錦近十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11月19日,以“發現海南之美”為主題的第二屆鳳凰全媒體海南行走進瓊中嶺腳村,深度了解這個村落的“發展經”。
陳世錦是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種桑養蠶的技術員,也是嶺腳村首批種桑養蠶的人。
昔日,陳世錦一家靠種水稻為生,難以解決溫飽,更沒有錢供孩子上學。
2007年,灣嶺鎮政府免費為農民辦了種蠶養桑的培訓班,為調動農民積極性,政府推出優惠政策——種4畝以上的桑田,政府可以貸款2萬元給農民。陳世錦剛好到鎮里辦事,鎮里干部就讓他去參加了培訓。
“我當時也沒有聽懂種桑養蠶的技術,只是正好沒錢給自己的小孩交學費,就想著拿到貸款交學費。這才開始了養蠶之路”陳世錦笑著說道。
最開始的時候,陳世錦并不知道養蠶是怎么一回事,也不知道收益怎樣。在養第一批蠶的時候,養殖技術不好,沒有賺到錢,本想挖掉桑樹,但是鎮里領導安排了技術員進行了指導,陳世錦學到了技術,當年就賺了錢。
那么瓊中種桑養蠶為什么效益這么好呢?海南的氣候是很大一個有利條件,桑蠶在內陸飼養時間只有5個月,而海南則可以達到10個月,養蠶時間多,收入自然也就高了。同時,種桑養蠶投資小、周期短、見效快。陳世錦說:“我現在的收入翻了6倍左右。”
陳世錦說,自己一共種了14畝桑田,2013和2014年兩年,每年的收益都達到了人民幣12萬元左右。跟以前比較,收入翻了6倍以上。
未來,陳世錦計劃利用桑蠶一條鏈來發展種桑養蠶事業,在用桑葉養蠶的同時,也能夠把桑桿合理利用起來,全面發展。
11月14日—22日,為期九天的“發現海南之美—第二屆鳳凰全媒體海南行”活動在海口啟動, 鳳凰全媒體采風團從海口出發,赴瓊海、文昌、瓊中、儋州和昌江等地進行采風,發現海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