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涼山寧南南絲路集團的廠房里,一批價值百萬元的生絲在幾名手法嫻熟的工人手中包裝成捆,幾天后,這批生絲將在江浙的絲織品生產商的車間內華麗變身,然后走向市場,甚至出口海外。而在寧南本地的蠶桑家庭農場里,一年中最重要的夏蠶又將開始從蠶子到蠶繭的演變。
居于金沙江邊的寧南,伴隨著河谷的干熱氣候,時下已經入夏。江畔層次分明綿延數公里的萬畝桑田長勢正旺,碧綠喜人,除了防沙固土外,滿樹的桑葉將為夏蠶提供充足的“食材”。同時,還將被加工成茶葉繼續以綠色留在茶客杯中。結出的桑果也將以消暑飲品的形態實現它的經濟價值。
由此,在被譽為“中國蠶桑之鄉”的四川涼山州寧南縣,“蠶”與“桑”完美交合,成富民第一產業。
十萬桑農的“綠色”生態牌
金沙江邊的寧南縣華彈鎮因80年前紅軍長征曾駐扎和戰斗而頗有名氣,而關于當地人為紅軍戰士熬桑葉湯治療水土不服的故事至今流傳。足見桑樹種植在當地的久遠歷史。80年后,華彈鎮則因十萬畝蠶桑基地而更加有名,這片綠色已成為當地致富的一張生態牌。
“家臨金沙江,吃水不滿缸,種地一片坡,收獲一籮籮。”寧南縣蠶業局局長李興盛用這四個短句形容曾經的寧南。在超載放牧、農耕下,寧南環境日益惡化,尤其是水土流失嚴重。而今,飛沙走石之地已成“世外桑源”。寧南人則用這張“生態牌”創造著經濟價值。
2006年開始,一種新的種植模式在桑樹林中被全面推廣。寧南人第一次探索將土地規劃為數條寬窄行,窄行種植桑樹,寬行則套種黃豆、花生、土豆等低竿經濟作物。十年后,這種寬行6尺、窄行2尺、株距1.5尺的栽桑模式被桑農們稱為“6215”。
“按照‘6215’模式,每畝地的桑葉可養蠶4張,按每張蠶2000元計算,可收入8000元。同時,套種的其他經濟作物每畝可收7000元左右。這樣。每畝土地的經濟效益便可達1.5萬元以上。”李興盛介紹道。
事實上,桑樹還創造著另一種更為直接的經濟效應。桑葉助推蠶業發展,“好桑養好蠶”,同時,桑葉茶及桑葚飲品也被研發面市。在寧南,蠶桑養殖戶嚴世友就是“蠶”、“桑”致富的一個典型樣本。2014年,通過套種的土豆、玉米等農作物,其收入就達20多萬元。而養蠶收入則更為可觀。
由蠶到絲的“白色”致富鏈
5月20日清早,嚴世友將春蠶繭裝車拉到了縣城的蠶繭收購站打包出售。這車蠶繭將經過兩次稱重,檢測出含水率,通過評議小組的各項指標評議,最終定價,整個過程全經電腦系統智能流轉。賣得的最后資金將由收購站直接通過銀行賬戶進行劃撥,便利而公正。
去年,嚴世友開始了蠶桑養殖,縣蠶業局為他修建了1300余平米的養殖廠房,在自己投入20萬啟動資金后,辦起了家庭農場,聘請了幾名養殖工人開啟了自己的致富路。一年下來,蠶繭收入近40萬元,成了響當當的養蠶狀元戶。
而據統計數字顯示,2014年,養蠶區域已遍布寧南25個鄉鎮,帶動2.5萬戶10萬人從事蠶桑生產。全縣養蠶達27.23萬張,產繭25萬擔,農戶售繭收入4.43億元,戶平均輸入達1.7萬元。
再過不久,新一批的夏蠶將進入嚴世友的養殖廠房,繼續為他帶來新的經濟效益。而進入收購站的蠶繭也會迅速的完成由繭到絲的轉變。
寧南縣工業集中發展園區內蠶絲加工廠房內,所收購的蠶繭被幾名工人分揀成堆,送上流水線退剝成絲。隨后,根據成色成股捆扎,進行稱重,包裝成品。接著,走向下游生產線。在寧南本土企業南絲路集團的廠房里,來自江浙商家一批價值百萬的訂單,正在進行分揀裝訂,銀白色的蠶絲泛著光澤,品質出眾。幾天后,它們將在新的流水線上向絲質工藝品轉變。
因為出色的高品質,寧南優質絲從大涼山銷往全國,同時遠銷法國、意大利、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成為一大批世界知名品牌的生絲供應地。全縣繭絲及相關產業突破28億元。
金沙江畔的寧南依靠蠶桑走向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