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牛知識:冬季養牛有“六巧”
冬季氣候寒冷,如果飼養不當,會使牛生長緩慢,甚至掉膘。因此,必須加強飼養管理。
1.秸稈巧處理冬季飼草單一、營養缺乏,容易導致牛掉膘消瘦。如果冬季把秸稈進行氨化巧處理,牛就愛吃。做法是:把麥草、稻草等細鍘成2~3厘米長的短節,每100公斤碎麥草或稻草加4公斤尿素。具體操作時,先用40公斤水把尿素充分溶解,然后攪拌在碎麥草、碎稻草內,攪勻后裝入大缸或水泥池,壓實、封嚴,進行氨化,一個月后可開缸飼喂。氨化過的飼草綿軟,芳香,易消化。
2.飼草巧搭配冬季喂牛要盡量做到飼草多樣化、短草配長草、優質草配次草。如麥草、稻草配青干草、花生秧、苜蓿草等,這樣混合均勻,既合牛的胃口,營養也夠全面。
3.精料巧配合冬季喂精料時要軟硬配合,如玉米、大豆等硬料和麩皮、粉料等軟料搭配飼喂。開始先喂草,牛吃到大半飽時少加料,牛將要吃飽時多加料,且要加有香味的料,如把大豆炒香、磨碎,加拌在草內。
4.食量巧安排冬季晝短夜長,不但白天要喂好,夜間還要加喂1次,每頭牛日喂草量13~15公斤。
5.飲水巧加溫冬天應給牛飲25℃左右的溫水,還要在溫水中加點食鹽和豆末,牛愛飲,還可降火、消炎。
6.注重衛生巧拭牛體舍內糞便要勤出,打掃干凈,勤墊干碎草、土,保持干燥衛生,防止牛蹄患病。每天把牛牽到室外曬太陽,用刮子或刷子刷拭牛體,以促進牛體血液循環,防止牛瘡癬病的發生。
養牛知識:農戶養牛莫入七誤區
誤區一:商品意識不強 有的養牛戶不是把養牛作為致富的重要項目,而是當成副業,惜售心里比較重,對登門求購的客戶要么是不賣,要么就漫天要價,拒客戶于門外。在經營中需要改變這種做法,出售價格要合理。
誤區二:抵御市場波動能力弱 當市場牛價波動時,養牛戶多表現心態不穩。牛價上揚時,待價惜售,甚至牛價越高越不賣;牛價下跌時,惟恐一跌再跌,牛價越賤越賣牛。由于貴買賤賣,每頭牛經濟損失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牛半價波動還直接影響到肉牛改良的積極性。牛價越貴越愿搞改良,牛不值錢則不愿搞改良。面對市場變化,養牛應保持良好的心態,增強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當市場波動時,及時調整營銷策略,把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
誤區三:雜種公牛配種 有些養牛戶缺乏科學知識,圖方便省錢,利用雜種公牛進行配種。雜種公牛雖然體高力大,但遺傳性不穩定,極易造成近親繁殖,后代退化,經濟效益低下。
誤區四:輕視培育 犢牛出生后補飼不足,尤其是出生后第一、第二個冬春舍飼期很少補料或不補料,結果改良牛生長發育受到影響,出欄期多在3-5歲齡或更晚,經濟效益不高。一般情況下,應從犢牛培育抓起,特別要搞好第一、第二冬春舍飼期補飼,使其在18-24月齡體重在300公斤左右時出欄。
誤區五:養牛不驅蟲 牛感染多種寄生蟲,可使日增重下降33%,飼料轉化率下降30%,寄生蟲害嚴重時會造成牛死亡。
誤區六:不喂添加劑 育肥牛多以酒糟、精料、秸稈為主,除補飼食鹽外,其他添加劑應用較少,影響育肥效果。添加尿素是解決我國蛋白質飼料短缺的有效途徑。此外,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等添加劑均可選擇應用。
誤區七:管理粗放 農村牛圈舍多數簡陋,一些育肥牛舍的舍溫偏低,糞尿清理不及時,舍內潮濕,牛體不刷拭,不曬太陽,養牛首先要搞好牛舍建設,因地制宜建造冬暖夏涼的牛舍,冬季要做好保溫,使舍溫保持在5℃以上。每天定時清除糞便,中午通風換氣,刷拭牛體,定時將牛牽到舍外曬太陽,增強體質,有利于增膘
養牛知識:大蒜治牛病
1. 治牛腸胃炎:取新鮮大蒜頭20個,搗爛后拌飼料一次喂服。
2. 治耕牛中暑:生大蒜頭20個、明礬50-100g共搗爛,以涼開水沖勻后給患牛灌服。
3.治牛皮膚紅腫:取大蒜頭搗爛,加患牛的唾液,混合涂擦患部,每天3-4次。
4.治牛食欲不振:在牛的日糧中添加0.1的大蒜粉或經常給牛飲用5%的大蒜水溶液,可以提高食欲。
3.治牛胃寒不食癥:大蒜籽90g,去皮搗爛,加白酒、麻油各 100g,調勻后服用。
6.治牛脾胃虛弱引起的瘤胃積食:大蒜籽500g,去皮,加菜油 1kg內服。
7.治牛水腫病:鮮大蒜籽1000g,去皮搗爛,加白糖500g,以涼開水3kg浸泡一晝夜。每次給牛服0.5-1kg上述浸液,每日一次。注意要搖勻連渣服用。
8.治牛腸炎腹瀉:大蒜籽200g,明礬、生姜各30g,百草霜、食鹽各150g,煎水讓牛內服。
9.治牛瘤胃積食。大蒜500-1000g,去皮搗爛,調白酒200g 讓牛內服或用大蒜籽150g,去皮搗碎,蘿卜籽60g研末,加麻油適量,混勻后讓牛內服。
養牛知識:黃牛常見病防治
1.支氣管、肺炎
患牛早晚咳嗽明顯,流清涕,呼吸困難,體溫升高達40℃。
防治:加強防寒保暖,精心飼養管理。藥用青霉素300~600萬單位,鏈毒素150~200萬單位,安基比林20~30毫升肌注;紫蘇、荊芥、前胡、防風、桔梗、黃柏、麻黃、生姜各30克,黨參、黃芪各40克,甘草20克,水煎取汁內服,連用2~3劑。
2.低溫癥
因受寒潮侵襲所致。患牛神差食減,起臥困難,耳、鼻甚至全身冰涼,體溫36℃以下,常衰竭而死。
防治:供給優質、易消化的飼料,加強防寒保暖,同時靜脈注射5‰~20‰的葡萄糖液1500~2000毫升,肌肉注射10%樟腦磺酸10~20毫升,并配合中藥熟附子60克,干姜、炙甘草各40克,研末,開水沖稍溫一次內服,連用2~3天。

3.百葉干
患牛精神萎靡,鼻鏡干燥龜裂,糞便如粟,腹痛,反芻停止。
防治:加強飼養管理,搭配喂青料,供足飲水,加強運動。藥用硫酸鈉500克,對水500毫升,一次內服;或用白糖、蜂蜜250克,對水500毫升,一次內服,同時向瓣胃內注入30%硫酸鈉溶液400毫升。
4.風濕癥
患牛后軀板直,起臥困難,食減。治療可用熱敷法:取黑豆15公斤,醋0.5公斤,面袋1條;將豆炒熱加醋拌勻,趁熱裝入面袋平搭于患牛腰上熱敷1小時,日敷2次,連敷3天。同時內服茴香散,效果更好。
5.前胃弛緩
患牛食欲時好時壞,反芻減弱或停止。治療時給病牛靜注10%氯化鈉300~500毫升,維生素B130~50毫升,10%安鈉咖10~20毫升,每天1次;同時取黨參、白術、陳皮、茯苓、木香各30克,麥芽、山楂、神曲各60克,檳椰20克,煎水內服。
6.急性瘤胃膨氣
因采食過多白菜葉、番苕藤而急劇發酵產氣所致。患牛肷部膨大,叩診如鼓音。
治療:用大蒜頭10個搗爛,加醋500毫升,內服;香油250~500毫升,煙絲50克,大蒜7個搗爛混合內服;0.4%石灰水2000毫升一次內服。
7.牛流感
患牛發燒、咳嗽、流涕、流淚、鼻鏡干燥、四肢不穩、跛行。治療用百爾定20~40毫升,青霉素200~400萬單位肌注;柴胡、黃芩、知母、桔梗、葛根、薄荷、菊花、生地、蘇根、玄參各40克,雙花、連翹、丹皮、甘草各30克,水煎服。
養牛知識:牛猝死癥的防治
一、病因
關于本病的病因;近年來研究報道較多,眾說紛紜,尚無定論,可概括如下:
.牛誤食氟乙酰胺圬染的飼草或飼料。
2.牛感染A型魏氏梭苗致發本病,或本菌與巴青杵宙,或致病大腸桿菌混合感染致發。
3.牛嚴重缺硒引起的急性死亡。

二、癥狀:牛散在采食、使役、食后不久或休息時,忽然發病死亡,本病特點是發病急,死亡快。牛發病急,多是頻頻嗚叫,驚恐,口吐白色或暗紅色泡沫,頸后及胸側被毛逆立,肩胛及后肢肌肉震顫,體溫正常或偏低,突然倒地,四肢劃動,1—2小時死亡。
三、防治
1.預防 對本病應采用綜合性預防措施。對氟乙酰胺中毒的常發地區,應加強宜傳,防止鼠藥污染飼草或飼料。對于缺硒地區,應定期給牛補飼含硒維生素E。對以A型魏氏梭菌感染為主的地區,可選用多聯魏氏梭菌苗,給牛進行定期免疫。
2.治療 因牛猝死癥發病急、死亡快,常來不及診斷和治療,或不等獸醫人員到場,病牛已經死亡。本病的確診主要靠死后檢查。可以采胃內容物進行毒物分析,也可采集腸管進行細菌學檢查等
養牛知識:牛流行熱病的診治
牛流行熱(又名三日熱或暫時熱)是牛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它的流行特點有明顯的周期性和季節性。該病來勢猛、傳播快、發病率高、死亡率低。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高熱及消化道、呼吸道的炎癥反應和四肢關節障礙等。本病尚無特效的治療辦法,對癥治療是本病的主要治療方法。
一、病原:本病病原為牛流行熱病毒,屬彈狀病毒。該病對外界的抵抗力不強,對脂溶劑、紫外線和酸堿敏感,一般常用消毒藥物均可殺滅該病毒。
二、流行病學:奶牛、黃牛、水牛均可感染發病,傳播媒介為吸血昆蟲。發病牛中,年齡、性別沒有嚴格的區分,但以青壯年牛發病較多,8歲以上的老牛和6個月以內的犢牛很少發生,奶牛發病重,特別是懷孕后期的奶牛更重。流行初期發病少,約經一周后迅速發病,向四周蔓延。此病多發于雨量多和氣候炎熱的天氣,高潮過后,則轉為零星散發,待天氣涼爽后停止流行。
三、臨床類癥
一般癥狀:突然發病,病初體溫升高,可達40~42℃,精神沉郁,食欲廢絕,反芻停止。眼結膜潮紅、腫脹、流淚,流涕,流涎。被毛逆立,弓背,四肢不靈,不愿行走。肌肉震顫,常見臀肌和胸肌發抖,末梢發涼,呼吸緊迫。
不同類型癥狀
胃腸型:目光無神,眼窩凹陷、鼻流清涕,體溫升高到40~41℃,一般持續兩天左右。有腹痛癥狀,兩后肢交換站立或踢腹,瘤胃蠕動音減弱或停止,排少量干燥黑色糞便,并帶粘液。有的先便秘后腹瀉,還有的牛排出暗黑色血樣糞便,肛門松弛,食欲廢絕,喜臥。
癱瘓型:以運動障礙為主。四肢運步困難,步型蹣跚,易摔倒,臀肌震顫,不愿行走,有的發病就臥地不起,但多數在發病后第二天臥地,四肢縮于腹下,但有食欲。重癥者臥地四肢伸直,呼吸淺表,似死樣。

肺炎型:以氣喘為主。病情發展很快,常常在病后半天時間表現明顯的喘息,呈腹式呼吸,呼吸次數每分鐘60~90次。心跳增加,每分鐘100~120次。肺泡音粗厲,有的有不同程度的干濕性羅音,喜站不臥。此類型病牛,癥狀危重,有個別死亡的。
跛行兼體溫高型:本型似綜合型,但和上述三型有不同點。有輕度跛行,呼吸無明顯異常變化。結膜潮紅,流淚,不排血便,不拉稀糞。1~2天不吃,然后恢復食欲。
四、病理變化:單純性急性病例無特征性病變。急性死亡的自然病例,可見明顯的肺間質氣腫,氣管內積有多量泡沫狀粘液。
五、診斷:依據本病大群發生、傳播迅速、明顯的季節性、發病率高、死亡率低及結合臨床表現等特點,不難作出診斷,但確診本病,要分離病原,用已知病毒作病牛雙份血清中和試驗。防治措施目前,尚無有效疫苗預防本病,一旦發病,應及時做好隔離消毒,對病牛采取對癥治療。
六、預防:本病流行期間應停止放牧;保持廄舍通風、干燥、涼爽;防止蚊蠅叮咬;口服安乃近片,按20毫克/公斤體重一次性灌服;用20%白礬飲水;口服消痛散,成年牛每次250克,隔日一次,連服2次。
七、治療
主方:紫胡40克,黃芩30克,甘草20克,大青葉30克,雙花30克,連苕30克,薄荷25克,大棗20克,共為末,一次內服。根據不同類型,治療也不同。
胃腸型:主方加胡蓮、穿心蓮。西藥可選用慶大霉素、氯霉素、黃連素、痢特靈等。
癱瘓型:主方加牛膝、川斷、紅花。西藥可選用水楊酸鈉、可的松等。
肺炎型:主方加桔梗、公英、葶藶子。西藥可選用卡那霉素、青霉素、鏈霉素等。
跛行兼體溫高型:主方加桂皮、公英、丹皮。西藥可選用安乃近、復方氨基比林、水楊酸鈉、抗菌素等。

養牛知識:牛氣腫疽的防治
氣腫疽俗稱黑腿病或鳴疽,是一種由氣腫疽梭菌引起的反芻動物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其特征是局部骨胳肌的出血壞死性炎、皮下和肌間結締組織鰓液出血牲炎,并在其中產生氣體,壓之有捻發者,嚴堂者常伴有駐行。
一、病原:氣腫疽梭菌為兩端鈍圓的粗大桿菌,長2—8微米,寬o.5—0.6微米。能運動、無莢膜,在體內外均可形成芽胞,能產生不耐熱的外毒素。芽胞抵抗力強,可在泥土中保持5年以上,在腐敗尸體中可存活3個月。在液體或組織內的芽胞經煮沸20分鐘、o.2%升汞10分鐘或3%福爾馬林15分鐘方能殺死。
二、流行特點:自然感染一般多發于黃牛、水牛、奶牛、牦牛、犏牛易感性較小。發病年齡為0,5—5歲,尤以1—2歲多發,死亡居多。羊、豬、駱駝亦可感染。病牛的排泄物、分泌物及處理不當的尸體,污染的飼料、水源及士壤會成為持久性傳染來源。
該病傳染途徑主要是消化道,深部創傷感染也有可能。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有一定季節性,夏季放牧(尤其在炎熱干旱時)容易發生,這與蛇、蠅、蚊活動有關。
三、癥狀:潛伏期3—5天。往往突然發病,體溫達41—42度,輕度跛行,食欲和反芻停止。不久會在肩、股、頸、臂、胸、腰等肌肉豐滿處發生炎性腫脹,初熱而痛,后變冷,觸診時腫脹部分有捻發音。睜脹部分皮膚千硬而呈暗黑色,穿刺或切面有黑紅色液體流出,內含氣泡,有特殊臭氣,肉質黑紅而松勝,周圍組織水腫;局部淋巴結腫大。嚴重者呼吸增速,脈細弱面快。病程1—2天。
四、病理變化:尸體迅速腐敗和臌脹,天然孔常有帶泡沫血樣的液體流出,患部肌肉黑紅色,肌間充滿氣體,呈疏松多孔之梅綿狀,有酸敗氣味。局部淋巴結充血、出血或水腫。肝、腎呈暗黑色,常因充血稍腫大,還可見到豆粒大至核桃大之壞死灶;切面有帶氣泡之血液流出,呈多孔海綿狀。其他器官常呈敗血癥的一般變化。
五、診斷
根據流行特點、典型癥狀及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其病理診斷要點為:

①豐厚肌肉的氣性壞疽和水腫,有捻發音;
②豐厚肌肉切面呈海綿狀,且有暗紅色壞死灶;
③豐厚肌肉切面有含泡沫的紅色液體流出,井散發酸臭味。炭疽、巴氏桿菌病及惡性水腫也有皮下結締組織的水腫變化,應與氣腫疽相區別。炭疽、巴氏桿菌病與氣腫疽之區別參見本節炭疽病之診斷。氣腫疽與惡性水腫的區別:惡性水腫的發生與皮膚損傷病史有關;惡性水腫主要發生在皮下,且部位不定;惡性水腫無發病年齡與品種區別。
六、防治
在流行的地區及其周圍,每年春秋兩季進行氣腫疽甲醛菌苗或明礬菌苗預防接種。若已發病,則要實施隔離、消毒等衛生措施。死牛不可剝皮肉食,宜深埋或燒毀。早期之全身治療可用抗氣腫疽血清150--200毫升,重癥患者8—12小時后再重復一次。實踐證明,氣腫顱期應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次100萬一200萬國際單位,每日2—3次;或四環素靜脈注射,每次2—3克,溶于5%葡萄糖2 000毫升,每日1—2次;會收到良好的作用。早期之腫脹部位的局部治療可用0.25%一0.5%昔魯卡因溶液10--20毫升溶解青霉素80萬一120萬國際單位在周圍分點注射,可收到良好效果。
養牛知識:家畜疾病輔助療法
治療家畜疾病時,在用藥物治療的同時配合輔助療法,可取得更好的效果。輔助療法即直接幫助家畜增加營養,改善病理環境,增強家畜對疾病的抵抗力,是提高疾病治愈率的一種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
一、飼喂輔助療法。這種療法主要針對家畜口炎、咽炎、氣管炎、消化不良等疾病。因這些疾病多由外傷、粗硬草料等不良刺激而引發。所以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采取一些減少不良刺激的輔助療法非常重要。⑴對患有口炎的家畜,能采食的可喂一些無刺激性、柔軟而富有營養的青草、軟干草、米粥、麩粥,并喂飲一些清潔水;對不能采食的家畜,可用胃導管灌服一些豆漿、小米粥等,以滿足病畜的食欲需要,并提高營養,增強抗病能力。⑵對患有咽炎、食管炎的病畜,為了避免對咽黏膜的刺激,對能采食的病畜可給予容易消化吸收的柔軟草料,并勤給一些微溫鹽水或清潔水,以免再受刺激,并提高營養增強抗病能力;對不能采食,下咽有困難的病畜,可直接靜注10-25%葡萄糖液1000-1500毫升來增強畜體營養,每天1-2次。這對增強抗病能力,提高治愈率效果很好。⑶對患有消化不良的病畜,為防止對胃腸黏膜的不良刺激,應喂給一些柔軟易消化的草料,嚴禁喂粗硬發霉酸敗和劣質飼料,供給充足飲水,并適當加強運動。

二、饑餓輔助療法。此法主要針對患有胃腸炎、急性盲結腸炎等疾病的家畜。因這些疾病主要是由草料質量不好,如腐敗發酵或粗硬飼料的刺激、胃腸黏膜損傷及飲水不潔等引發。為減輕對胃腸黏膜的不良刺激和負擔,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必須采取饑餓療法。根據病畜體質和病情的不同,可采取饑餓療法1-2天。但必須同時靜補5%葡萄糖鹽水,一般一次靜注1-2毫升,每天1-2次。這種療法不但能解毒、提高病畜營養,還能減輕炎癥發展,提高治療效果。
三、添加劑輔助療法。此法主要針對患有骨軟癥、幼畜白肌病、幼畜佝僂病等病癥的家畜。這些病主要是由于飼料中的鈣磷含量不足或調節不當而引發,所以必須補充調節鈣磷。這樣可防止病情加重,提高治療效果。⑴對幼畜患有佝僂病的,一要放牧加強運動,二要多喂些青飼料,三要補喂骨粉、南京石粉(每天30-50克),效果很好。⑵對患有白肌病的幼畜,一要加補含礦物質和維生素的飼料。二是幼畜生后可用0.2%亞硒酸鈉溶液5毫升、維生素E50-75毫克、魚肝油3毫升,進行肌肉注射,可預防本病發生。⑶對患有軟骨癥的病畜,一要加強運動,二要調配好飼料中鈣磷比例(比例最好為2:1或1.5:1),三要適當喂些南京石粉,每天30-50克,混在飼料中喂給。
四、限水輔助療法。此法主要針對患有腎炎、水腫病、胸水等疾病的家畜。⑴對患有腎炎的病畜,除禁食1-2天外,必須限制喂鹽和水。這樣可控制病情發展,有利于病情好轉。⑵對患有嚴重水腫的病畜,一要限制飲水,二要嚴禁喂多汁飼料,三要少喂或不喂含蛋白質多的飼料。⑶對患有胸水的病畜,可適當限制飲水量,并對胸水多的部位采取放水療法。
五、補水輔助療法。此法主要針對患便秘癥病畜。一要供給充足的飲水并加少量食鹽,二可灌腸補水,三靜脈注射1000-2000毫升生理鹽水,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