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蛙的養殖方式
1.牛蛙養殖的野外粗養
野外粗養就是要充分利用天然的餌料及其他自然條件,圈定養殖范圍,進行投放牛蛙種苗,適當增喂餌料,定期采收捕捉的一類養殖方式。這類方式的特點是飼養場地較大,投資小、收益大,人為干預少,但單位面積產量低。根據日常管理情況,此類又可進一步分為全天然放養和半粗放飼養兩類,常見的養殖方式是:水庫養殖;沼澤養殖;湖泊養殖;河道養殖;稻田養殖。
2.牛蛙養殖的集約精養
集約精養是利用人工餌料和非農耕地,采取人工方法建造池塘,進行精細管理的一類集約化養殖方式。這種方式的特點是:養殖密度大,單位面積產量高,高投入高產出,經濟效益顯著,近年來,這種方式發展較快。集約精養這種方式依據飼養場地的差別,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養殖方式:池塘養殖;場區養殖;庭院養殖;室內養殖;恒溫養殖。

流水式牛蛙養殖技術
1、牛蛙養殖的場地選擇
牛蛙養殖場一般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質要求無污染,達到漁業水質標準;冬暖夏涼,遠離嘈雜;交通便利、供電充足,以方便養殖生產。其中水源條件的好壞是養蛙成敗的關鍵。
2、建造牛蛙養殖池
以每100m2為一個大池,再把每個大池平均分成四個小池。池邊用40目的篩絹網圍好,篩絹要高出池底1m,篩絹底部應有20~30cm埋進土里;池埂高40cm,坡度1:3,水位保持在30~40cm,水層深度不能低于20cm,否則蓄水量太少,水易渾濁,牛蛙易得病;宜采用長方形池子,便于操作;用口徑10~12cm的塑料管作為給排水管,進、溢水孔設置的地點應在每個大池的對角;每個小池子里放4塊80×40cm具有浮性的白色泡沫塑料板作為牛蛙的休息臺;池子上方用黑色太陽網遮蔭,以防夏季太陽暴曬。
3、牛蛙養殖的放養技術
放苗前,干池每畝用生石灰50~75kg或漂白粉10~15kg(有效氯含量在30%左右)進行消毒。一般清池消毒10天即可放菌。放養前幼蛙可用20ppm的高錳酸鉀液浸洗10~20分鐘。浸洗時要有人員在場觀察,發現異常情況馬上將蛙苗取出。幼蛙期放養密度為60~80只/m2,隨著個體差異的變化,再進行分級分池放養,成蛙期放養密度為30~40只/m2。

4、牛蛙養殖的飼養管理技術
(1)牛蛙養殖的巡池查看技術:每天早、中晚各巡池一次,檢查篩絹網是否出現破洞,如果有破損必須馬上修復,防止牛蛙外逃,保證24小時不間斷地流水,每天至少達到300%的換水率;溢水口處可用塑料插管的升降來控制水位的高低,一般水深保持在30~40cm,并且保持水質清新。還應注意觀察,牛蛙攝食與活動情況若有異常現象,應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2)牛蛙養殖的飼料投喂技術:主要以浮水性配合飼料為主,投喂前半個小時先將配合飼料用清潔的水泡濕,使飼料稍微軟化膨脹,這樣可以預防餌料吸收池中的污水,消除牛蛙食后腸胃發生疾病,也可以促進牛蛙對營養的吸收。日投餌量保持在蛙體重的7~15%,投餌量除按蛙體重計算外,還應根據氣候、水質及殘餌等情況酌量調整,做到少量多次。投喂量以半小時內吃完為宜。
(3)牛蛙養殖的分級飼養技術:在牛蛙飼養過程中,為防止發生互相殘食的現象,每隔一段時間要及時將規格相差較大的個體進行篩選分級,把規格相同的牛蛙調整到同一口池進行飼養,防止大蛙吃小蛙,同時注意控制養殖密度。
(4)疾病的防治:牛蛙養殖過程中要確實做到“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放養前進行清塘消毒,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進行消毒,殺滅敵害生物和病原體;并定時用漂白粉或強氯精全池遍灑消毒;分池后及時用20ppm的高錳酸鉀對蛙體進行消毒,防止機械損傷使病原體傳播;發現病蛙、死蛙及時找出隔離,除此之外,還要用高濃度的漂白粉或高錳酸鉀溶液對工具進行消毒。控制合理的養殖密度。餌料的投喂做到“四定”,即定點、定時、定量、定質。當養至成蛙時,出現個別歪頭和紅腿現象,及時把歪頭的牛蛙挑出隔離開,用15ppm的強氯精連續消毒5天,同時加大換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