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鰍體、池塘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
泥鰍是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動物,泥鰍的攝食、呼吸、排泄、生長等生命活動都是在水中進行,因此水環境對泥鰍生存和生長的影響超過任何陸生動物。水中存在的病原體數量較陸地環境要多,水中的各種理化因子(如溶氧、溫度;ph值、無機三氮等)直接或間接影響泥鰍的存活、生長和疾病的發生。體質健康的泥鰍對環境適應能力很強,對疾病也有較強的抵御能力。但在養殖池塘中,由于放養密度的提高(較自然水域增大幾倍甚至幾十倍),人工投餌量的增大,泥鰍的排泄量對水體的污染程度增大,使得環境極易惡化,同時疾病的傳染機會增大。當環境的惡化,病原體的侵害超過了泥鰍體內內在免疫能力時,就導致了鰍病的發生。
二、鰍病發生的環境因素
(一)理化因素
1.物理因素主要為溫度和透明度。一般隨著溫度升高,透明度降低,病原體的繁殖速度加快,鰍病發生率呈上升趨勢,但個別喜低溫種類的病原體除外,如水霉菌等。
2.化學因素水化學指標是水質好壞的主要標志,也是導致泥鰍病害發生的最主要因素。在養殖池塘中主要為溶氧量、ph值和氨態氮含量,在溶氧量充足(每升4毫克以上)、ph值適宜(7.5~8.5)、氨態氮含量較低(每升0.2毫克以下)時,泥鰍病害的發生率較低,反之鰍病的發生率高。如在缺氧時魚體極易感染爛鰓病,這點對泥鰍來說要好于其它魚類,但也不可不防,ph值低于7時極易感染各種細菌病,氨態氮高時極易發生暴發性出血病。
(二)生物因素
與泥鰍病害發生率關系較大的為浮游生物和病原體生物。常將浮游植物含量過多或種類不好(如藍藻、裸藻過多)作為水質老化的標志。這種水體泥鰍病害的發生率較高。病原體生物含量較高時,泥鰍病的感染機會增加。同時中間寄主生物的數量高低,也直接影響相應疾病傳播速度。
(三)人為因素
在精養池塘,人為因素的加入大大加速了泥鰍病害的發生,如放養密度太大、超量投喂人工飼料、機械性操作等,都使泥鰍病害的發生率大幅度提高,所以精養池塘的泥鰍病發生率高,防病、治病工作也更為重要。
(四)池塘條件
主要指池塘大小和底質。一般較小的池塘溫度和水質變化都較大,泥鰍最好是池塘寬度不在太寬,面積控制在2~畝為宜,底質為草炭質的池塘ph值一般較低,有利于病原體的繁殖,泥鰍病的發生率較高。底泥厚的池塘,病原體含量高,有毒有害的化學指標一般也較高,因而也容易發生泥鰍病害。
三、發病泥鰍的體質因素
泥鰍體質是鰍病發生的內在因素,是鰍病發生的根本原因,主要為品種和體質。一般雜交的品種較純種抗病力強,當地品種較引進品種抗病力強。體質好的泥鰍各種器官機能良好對疾病的免疫力、抵抗力都很強,鰍病的發生率較低。泥鰍體質也與飼料的營養密切相關,所以在選擇泥鰍專用飼料時就顯得相當重要,當泥鰍的飼料充足,營養平衡時,體質健壯,較少得病,反之泥鰍的體質較差,免疫力降低,對各種病原體的抵御能力下降,極易感染而發病。同時在營養不均衡時,又可直接導致各種營養性疾病的發生,如瘦脊病、爛鰓病、脂肪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