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魚是一種名貴的海珍品,近年來我國人工養殖鮑魚發展很快,那么鮑魚育苗就很關鍵了,那么到底鮑魚要如何人工育苗,具體的操作過程是什么呢?下面我們就詳細的介紹下。

(一)升溫促熟
黃渤海區的皺紋盤鮑的自然產卵期在7月下旬后開始,如利用自然成熟的種鮑采苗,到當年]1月中旬,動鮑平均個體偏小,海上越冬成活率低。另外,7、8月份采苗,因培育水溫已超過20℃,底棲硅草餌料繁殖緩慢并容易脫落,動鮑前期培育餌料難以保證,通過種鮑催熟培育,提前采苗,對解決這些不足,提高釆卵效果有好處。
升溫培育需要的設備有:采暖設備式的培育室、水泥池或玻璃鋼水槽作為培養池,有電加熱設備或鍋爐的預熱水池,亢氣設備。
根據產卵量推算,每平方米釆苗水面培育殼長7.5—8.5厘米的雌鮑0.5個即可滿足需要,雄鮑量按雌鮑的五分之一留用b種鮑升溫促熟應在采苗前兩個半月開始,有效積溫才能達到要求。
培育方法:每立方米水體收容80個左右種鮑,應裝入網箱中吊養。網箱底鋪設黑色波紋附著板。以每天遞增2C的速度由自然水溫漸升至20C,之后保持恒溫。每2—3天投喂一次新鮮裙帶菜或海帶,日喂量在20%體重左右,每天全換一次新鮮海水,新海水需先預熱,溫差不宜超過±1.5℃,換水時移動網箱即可。培育過程中要保持不小于100升川、時·立方米的充氣量。注意事項:水溫不宜超過20C,經常清除殘餌。
(二)采卵
1.種鮑的選擇
優良的種鮑易于采卵,孵化率高,胚體發育良好,選擇種鮑的條件是:雜色鮑殼長6厘米以上,皺紋盤鮑體長8厘米以上的健康個體,性腺外觀極為豐滿,包住胃和肝臟的絕大部分,基部突出于殼緣,末端由于充滿了生殖腺而變成鈍圓。
2。催產
采用暫養自然產卵也是可以的,但一般都要用各種手段刺激種鮑催產,常用方法有:
(1)紫外線照射海水法
本法原理尚不清楚,但誘導產卵率可達100%。選用流水紫外線殺菌燈較為方便,如使用一般石英紫外線殺菌放射管(30瓦),則要采取絕緣措施,接線柱加絕緣引線,再用環氧樹脂密封。將安好的殺菌燈放于水槽中,向槽內注入23℃新鮮過濾海水,水位超過燈管一定高度便可開燈照射,照射量一般在300—500毫克/小時.升就可以了,根據燈的功率和照射海水體積可決定照射寸間。
采卵最好在上半夜進行,種鮑在進入紫外線照射海水之前,先進行陰干刺激,效果最好,方法是將鮑足部朝上,敷蓋一層清潔潮濕紗布,在室溫;下陰干1小時左右。
為方便操作,采卵槽不宜過大,在無專用產品情況下,用市售30升聚乙烯面盆即可。采卵時雌雄分開,一個或數個放人采卵槽,注入紫外線照射海水,1小時之內,除少數外,多數個體不能產卵,這時應更換——次紫外線照射水,不多久種鮑即可大量排精產卵。雄鮑排精快,因此誘導時間可以比雄鮑晚0.5一1小時,以保證人工授精時精子有足夠的活力。
(2)過氧化氫法
本法較為簡便省事,無需專用設備。
用市售過氧化氫(H202含量30%)試劑或醫療清毒用雙氧水(H202含量30%)均可。配制濃度為4摩爾,即向一升海水中加30%過氧化氫0.3毫升。
采卵時用塑料窗紗制成的網袋分別盛裝選出的雌雄鮑,浸入配好的過氧化氫海水中半到1小時,取出用海水沖洗干凈,分放采卵槽中加23℃左右新鮮海水,1小時內即可排精產卵。
3.人工授精
在20℃以上水溫時,必須于卵子產出1小時內完成人工授精。授精時最好先對卵數量和精液密度定量,試驗表明,按每個卵1500個以上精子或每毫升30萬個以上精子加入精液受精率最高,濃度過高,易出現卵膜破裂,過低則受精率不理想。但生產時往往來不及測量,采用邊產卵邊加精液的方法。受精及時,卵活力也強,只要用量掌握大體得當,效果也很好。
(三)受精卵孵化和幼體培育
1.洗卵
主要是利用卵子相對密度大于海水相對密度的特點,用海水泡洗,去掉水中及受精卵周圍的多余精子。方法是:將采卵槽加滿新鮮過濾海水,水溫最好不低于20C,靜置20—30分鐘,卵充分下沉后采用傾斜采卵槽的方法將上層清水倒倬,重新加滿水,一般重復5次以上,洗卵后到幼蟲上浮前每小時換水1次。
2.孵化和選育
通常在采卵槽中直接孵化即可,正常情況下自卵受精至孵化出擔輪幼體上浮水面需13小時,動體上浮是因其有趨光性,利用這個特性,可把成活的動體選擇出來,把動體和海水一齊倒人另外的水槽中,剩下的底液還可以繼續選育。扭輪動體期的選育,不可使用布質網箱濃縮,易造成機械損傷,進入面盤動體期可用布質網箱換水。
注意事項:動體浮游期不必給餌或給一些單細胞藻,動體需經常換水,新換海水必須經過過濾。水槽也需刷洗,保持清潔,換水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對動體的機械損傷,有條件的,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測量海水的含氧量、pH值、溶解氧、可溶性有機物和硫化氫含量等,以保證動體的正常生活。

(四)附著和幼鮑培育
1.餌料板制作
采用聚乙烯塑料薄膜或透明塑料、有機玻璃制成的波紋板(剪成帶狀,波紋狀纏在支撐物上)皆可。使用前用0.5%氫氧化鈉浸泡兩天,然后洗刷除凈藥液后待用。
底棲硅藻可采白巖碓上或室內培養池的池壁上,經過顯微鏡檢查、選擇小型的舟形藻、角刺藻、卵形藻等,采集藻種時應注意不要混入大量綠藻。
接種時間應在采苗前一個半月到2個月前開始,搭接合適的架子,使餌料板水平地置于池中,排列整齊,注入濾過的海水,藻種經過濾后也倒人接種池,經充分攪拌后靜止,讓其自動接種,第二天將板反轉,如此進行接種。接種后進行疏散,并將餌料板垂直放于架上,并在池中補充營養鹽。營養鹽包括尿素1.2克、磷酸二氫鉀22克、硅酸鈉24克、檸檬酸鐵24克,加入淡水500毫升制成母液,按池水每立方米施母液100—200毫升,每周換水1次,換水后應按標準補充營養鹽。
培育過程中應注意經常變換餌料板方向。光線不宜太強,及時捕殺橈足類害蟲。
2.匍匐動體的附著
動體從浮游期進入匍匐期的時間,以20℃時計,約在上浮后52小時需做好準備,包括預熱海水和沖洗餌料板,除去害蟲和雜藻。
餌料板置池中,離水面10—20厘米深處,動體的投放量依板的面積確定,在每立方水體使用餌料板22平方米的情況下,面盤動體的投放量在4—5萬,如果密度過大,則生長緩慢且成活率低。入池后應減少光照并進行充氣,保證附著均勻。
在動鮑附著生長前期,要注意施肥和換水,為保持餌料硅藻的增殖,附著一周后,每天結合換水進行施肥,按每立方水量加10—20毫升母液的量施人。換水時應考慮到幼體附著尚未完全固定,溢水口應采用過濾裝置、防止動體流失。另外還要注意及時殺滅害蟲、監測水情和生長狀況。
3.轉入網箱流水平面飼育
日本養殖業以前在幼鮑殼長6—7毫米后轉入網箱飼養,動鮑個體較大,底棲硅藻餌料難以滿足需要,現在認為鮑的第一殼孔形成期(1—3毫米)是轉換食物的關鍵時期,日本養殖試驗表明,用冷凍裙帶菜切成適當的藻片投喂,得到了成活率為88%的良好效果,而且生長速度更快,因此在殼長3毫米時即可移入網箱飼育,幼鮑較大后喜歡避光隱居,因此要采用黑色附著平面。目前應用較多的是玻璃鋼和聚氧乙烯波紋板,板上鉆有一定數量孔洞,便于動鮑爬行,波紋板裝入網箱飼養,此時應改用流動海水代替定時換水,流量應大于飼育水體的7倍,溶氧量不低于3毫升/升,具體措施有:
(1)幼鮑的剝離
幼鮑由餌料板向網箱過度,網箱飼育期間個體選別,從室內向海上過度等,均需剝離,有兩種常用方法:
化學麻醉剝離法:用海水配制的1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或20%酒精溶液都可使幼鮑失去吸附力。在盛有藥液的水槽內鋪上尼龍絹布用以盛接剝離下來的幼鮑,將餌料板連同附著的幼鮑浸入藥液內,1—2分鐘后幼鮑舉起貝殼并在原地扭動,這時振動餌料板或用人造海綿輕擦就能使其脫落,剝離的幼鮑要盡快取出沖洗,不要超過半小時。
溫度刺激剝離法:春、秋季幼鮑由室內向海水過度時采用此法剝離。在培育溫度為12C時效果較好。先將波紋板同幼鮑浸入比培育水溫高8一IOC左右的高溫海水中約半分鐘,隨后立即回到常溫海水中,幼鮑就會劇烈活動,此時戴線手套用手即可剝下。常溫和高溫水槽底放網箱,收集幼鮑。
(2)餌抖選擇
可用人工餌料完全代替藻類投放,人工餌料供給有保證,使用方便,不受季節限制,其喂飼效果也好于海藻喂養。只用裙帶菜喂養的鮑,5個月生長為體重的2.5倍,而用人工餌料飼養體重增加4.1倍。人工餌料是裙帶菜混以白魚粉及維生素劑等。其蛋白質含量達27.1%,而干裙菜蛋白質含量只有11.4%。投喂量與個體大小和水溫有關,一般日投喂量可掌握在體重的5%一7%,時間應在傍晚。
(3)飼育管理及越冬
管理的重點是保持水質,經常清除殘餌,清洗網箱和水池壁,防止停水和網箱供水局部障礙。如出現白天幼鮑爬出板畫或沿網箱壁大量爬出水面的現象,庇立即清池換水,否則大量幼鮑憋死,同時要進行剝離選別,在幼鮑轉入網箱飼育后一個月左右,平均殼長6毫米左右時,個體大小出現差異,即應適時選別,將大、中、小個體分開飼養。
在北方地區,幼鮑苗如在秋末冬初轉人海上育成,則水溫較低,幼鮑個體又小,成活率低。如果第2年4月中旬后,水溫升高,個體又較大時下海,成活率則明顯提高,因此室內越冬是必要而且有效的措施。
目前大批量幼鮑室內越冬的技術還不太完善,主要有兩種方法:
水凈化機法,越冬池鋪設塑料薄膜大棚,每池裝一臺污水凈化機,具有增氧凈化水質雙重功能,水溫保持在15—16℃以上,投飼新鮮海藻,一般不必換水。
原培育池越冬法,在網箱流水飼育的基礎上直接進行越冬,成活率高,但耗費能源大,成本高,需要換水,為降低能源消耗,要對海水實行回收,經過濾后循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