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催產采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和鯉、鳙、鳊的腦垂體進行注射。
珠江三角洲地區基本采用鯉、鳙、鳊腦垂體作催產劑,每0.5公斤體重的劑量是:雌魚用鳙、鳊垂體7個(1個鯉垂體相當于2.7~3個鳙、鳊垂體),分兩次注射:第一次注射2個,隔12小時后注射5個。在水溫23~25℃下第二次注射后約18小時產卵。雄魚用鳙、鳊垂體1~2個,一般不作第二次注射。注射時,將激素用生理鹽水或蒸餾水直接溶解。使用腦垂體,要將垂體放在研缽中研成粉末,再加生理鹽水或蒸餾水,調和均勻后再使用,每尾注射1毫升。注射用的針頭,以6號針頭為好,針刺深度為1厘米左右。注射時,將針頭向魚體前呈45度角,刺入胸鰭基部無鱗處。操作時手要穩,動作要快。注射完后拔出針頭,用手指壓住注射處,防止藥液順針頭流出。烏鱧對產卵池條件要求不嚴,注射后的親魚可放入面積為1平方米、水深0.6~1米的水泥池或土池,甚至放入較大的水缸、木盆等容器里也能產卵。每只產卵池(或容器)可放親魚一對(1雌1雄)。產卵池或容器上面要加蓋網,以防止親魚跳出,水面上再放些水草,以遮擋陽光,或將容器放在陰暗處,并保持環境安靜。這樣在適宜的水溫下,親魚便能自行產卵、受精,無須人工授精。產過第一批卵的親魚,飼養1個月左右后,下一批又能成熟,還可以再次進行催產。卵產出后,起初沉于水底,吸水后浮于水面,可用瓢或盤將其撈出,放在小水泥池或直徑約l米的塑料大盆中進行孵化。產卵前一天用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孵化池。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放1~2萬粒。孵化池上搭蔭棚,以避免陽光直射。孵化期間要保持一定水位和恒定的水溫,以不相差2℃為宜。要隨時揀去死卵(白色、不透明)和撈去卵膜,以防惡化水質,并及時適量地換水,以保持水質清新。一般2~3天就可孵出魚苗。剛孵出的魚苗形似小蝌蚪,身體灰黑色,以本身卵黃囊為營養。4~5天后卵黃囊被吸收完畢,需及時投喂活水蚤。水蚤的投放量依魚苗吃食量多少為準,以少量多次為宜。喂養5~6天,魚苗體色變黃,全長1厘米左右,即可移到小池塘里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