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池和水泥池養殖
養殖池場地、水源、水質應符合無公害養殖要求,地址應選環境安靜。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的地方,池面積根據養殖規模可大可小,一般為2-30㎡。建立池塘應選擇向陽、通風、水源方便的地方。一般為水泥、磚面結構,建半地下式池子,大小以6-20㎡為宜,池面和底部要打磨光滑,以免鱔體受傷。池角磚應為圓弧形,池檐向內側伸出,設進排水口和溢水口,進水口一般要高出水面30厘米~40厘米,排水口安裝在池底下。溢水口一般設在高于泥面20厘米處。排水口和溢水口應設在進水口對側,并且各水口都要用金屬網做好防逃裝置。上述工作做好后,應對水泥池采取脫堿措施。因為酸堿度上升,會使養殖黃鱔受損,其方法是每立方米水中溶入過磷酸鈣肥料1公斤或酸性磷酸鈉20克,浸泡2日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即可進行下一步工作。
水泥池養鱔分有土和無土兩種養殖方式,這兩種方式都要栽種水花生或水葫蘆,以在炎熱季節起調節水溫和供鱔魚避暑的作用,可全池種滿只留幾個投食點(約1/10的空間)
A、有土養殖以底鋪20厘米~30厘米泥土為宜,泥層表面以上水位應保持在20厘米~25厘米。水過深則鱔魚在活動中要消耗過多的能量,過淺則水體易渾濁且水溫變化大;
B、無土養殖水位保持在30厘米~40厘米為宜。其優越性在于水體消毒效果好,易操作;而有土養殖,消毒時藥力較難作用到泥土中、底部,且易滋生各種寄生蟲及其中間寄主,如扁葉螺、框實螺、螞蟥、細菌等。
黃鱔飼養知識:黃鱔養殖的三種方式
2、稻田養殖
稻田養殖黃鱔可攝食水生昆蟲以及水稻害蟲幼蟲,不僅有利于水稻生長,提高水稻產量,又可收獲一定數量的黃鱔,提高了稻田的產出率和綜合經濟效益。
稻田不干涸、不泛濫的田塊均可利用,面積以不超過666.7平方米(1畝)為宜,水深保持10厘米左右即可。四周田埂最好用磚或條石砌成,高40厘米,寬30厘米,墻頂出檐5厘米,以防黃鱔用尾巴鉤墻或鉆洞逃跑,還可以用70厘米×40厘米的水泥板護田埂與地面成90度角,下端埋入田底10厘米左右,上面加磚、石、土等作埂。如果是粗改粗養,只要加高、加寬田埂注意防逃即可。田中央挖一個面積為4㎡,深0.5米左右的水凼。沿田埂四周要開挖圍溝,田中挖井字形魚溜,一般寬30厘米,深30厘米,所有溝與凼必須相通,開溝挖凼在插秧前后均可。如在插秧后,可把秧苗移栽到溝邊、凼邊,這樣就不會減少秧苗的株數。進排水口要安好堅固的欄魚設備,以防黃鱔逃逸。

3、工廠化養殖
工廠化無土微流水黃鱔養殖是近年來發展的一種新的集約化養鱔方式,與靜水有土飼養法相比,因有流水,改善了水質,增加了水中的溶養,具有養殖密度大,生長快,產量高、成本低、起捕方便等特點。
工廠化養殖黃鱔的建池過程中,水源的選取很重要,因為依靠水體不斷地更新來保持養殖環境正常的理化特性,是本技術的最主要特點。水源的選取則有水庫水、井水、河道水、湖泊水、池塘水等不同選擇。建黃鱔養殖池應注意鱔池應該是全磚石水泥結構,內壁光滑,四周修成弧形;池壁的頂部修成“T”字形,既可防治黃鱔逃逸,又可避免鼠蛇的入侵;黃鱔池兩側應放入大量水葫蘆,不僅可提供鱔苗潛伏,夏季遮陽降溫和冬季的保溫,同事更具有極強的水質凈化功能;鱔池中間留出一米寬無水葫蘆的空置區,作為投喂飼料的場所;池的水體溶存量大約3立方米,進水排水方便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