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村里有名的調皮孩子,他也曾經年少輟學癡迷上網。因緣際會下他發現商機,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并不斷堅持。從2000元的啟動資金到年收入上百萬元,從十幾歲的“毛頭小子”到近三十而立的成熟穩重。
任超,被譽為我市專業養殖黃鱔第一人,他用執著和倔強,書寫出自己的美麗人生。

“浪子”回頭,他勇敢追求夢想
高高瘦瘦的個子,簡單利落的短發,親切溫和的微笑。任超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年輕小伙子,實在難以將輟學、 網癮少年等詞語與他聯系在一起。
說起曾經的自己,任超有些不好意思。家住市中區鳳鳴鎮王板橋村7組的他,兒時是村里出了名的調皮小孩,曾經村里的長輩 看見他就要“躲”,村里的孩子也總是被告誡不要和他走得太近,上學時他還迷戀上了網絡,一度成為“網癮少年”。2004年,沒有心思上學的任超輟了學,到攀枝花市給做腌臘食品生意的母親做幫手。
2007年,在外待了三年的任超想家了。可回到家鄉后,同村人異樣的眼光讓他的自尊心頗受打擊,他漸漸明白曾經的自己太不 懂事,要對得起自己的青春和家人,必須靠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但他既無學歷也無技術,到底該干什么呢?
一個偶然的機會,任超發現黃鱔和泥鰍可以賺錢,于是憑借兒時到田里捉黃鱔泥鰍的記憶,他開始到田地里捉黃鱔泥鰍,第二 天帶去場鎮上售賣。這一去,讓他看到了商機:他捉的黃鱔泥鰍總是很快就能賣完,這個市場對于黃鱔泥鰍是供不應求。
既然市場有需求,而且當地沒有專業的黃鱔泥鰍養殖戶,如果自己能夠進行專業的黃鱔泥鰍養殖,那么一定可以掙錢!很快任 超就將想法付諸于行動,他買來一口6平方米左右的網箱,以及10多斤鱔魚種苗,兩個月后他喂養的鱔魚死亡率為50%。
這個數據,讓任超認定人工喂養黃鱔是可能成功并有價值的,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去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成為黃鱔泥鰍專業養 殖戶。

面對坎坷,他用執著走向成功
懷揣著捉黃鱔泥鰍時積攢下來的近500元錢,任超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第一步,便是要找到適合喂養黃鱔泥鰍的養殖地。在朋友推薦下,任超在市中區白馬鎮找到一個曾經喂養過甲魚的基地,這里 有31個甲魚池,他認為很適合喂養黃鱔。房東也愿意幫忙,讓任超先使用,等找到錢再付租金。
養殖池有些陳舊,任超找來水泥進行了修復,準備工作做好之后,他用剩下來的錢購買鱔魚種苗,并用井水進行喂養。可是沒 過多久,任超發現幼苗死亡不少,死亡率超過了80%。“那是2007年的冬天,我遭遇第一次失敗,但是我不能氣餒。”對于這次失敗,任超印象深刻,他難過,徹夜難眠,卻沒有灰心。通過上網查閱他才知道,原來用水泥修復過的水泥池,必須經過兩到三個月的脫堿期才能投入使用,且井水也不適合黃鱔養殖。
找到原因之后,任超決定重頭再來,他找父母商量希望他們能借給自己一筆真正意義上的啟動資金。可是第一次的失敗,以及 在當地沒有過專業養殖黃鱔的先例,任超的父母認為兒子的想法就是天馬行空,勸他還是應該找個工作踏實上班。但任超沒有因 此放棄,最終在外公那里借到了2000元錢。
有了前車之鑒,這一次任超更加謹慎。聽說湖南有很多水產養殖戶,他便不遠千里去拜師,吃了不少閉門羹后,只得回來自學 ,尋找喂養方法。他買來約10斤黃鱔種苗,分別喂養在不同的塑料盆子里,然后用不同的方法、藥量、水量、飼料等進行喂養。 一個月嘗試后,他找到了好的喂養方法,并且存活率有80%。
“既然自己選擇了,就應該堅持,而不是被困難打倒。”任超認為,沒有一帆風順的成就,只有用堅毅和執著去度過坎坷。2008年初,任超回到白馬鎮的喂養池,并在年底養成200多斤黃鱔成功賣出,得到1280元的純收入。
“賺了人生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我知道我離夢想更近了。”任超認為是時候乘勝追擊了,在鳳鳴鎮和白馬鎮之間來回奔波 不方便觀察黃鱔的成長,于是他當機立斷決定在自己的家鄉辦一個養殖基地。為了鼓勵年輕人創業,鎮政府和村上對此相當支持,任超得以用200元0.07公頃地的租金,租下了市中區鳳鳴鎮王板橋村空閑的0.7公頃地。
因為資金原因,任超僅用了0.28公頃地進行黃鱔喂養,在2008年冬,他獲得了4萬多元的純收入。次年任超將這4萬多元全部投 入,把閑置的0.42公頃地也全部利用了起來。
2010年,任超開始琢磨如何擴大規模。他找自己的親戚朋友借了近30萬元,在王板橋村7組、8組、9組一共承包了近9公頃稻田 。任超告訴記者,那段時間他甚至有時候到了凌晨都無法入眠,就擔心一旦投入付諸東流,那么不但什么也沒有,還會負債累累 。因此所有的細節他都親力親為,每天在養殖基地一待就是10個小時以上。
功夫不負有心人。任超的努力和辛苦沒有白費,2011年底,他不僅還清了所有債務,還成為年收入80萬元的老板。

回饋鄉親,他成了致富帶頭人
2011年,作為新益鱔魚泥鰍養殖基地有限公司負責人的任超,已經在養殖業小有名氣,他的創業故事也在當地成為了一段佳話 ,但是他卻認為真正的成功不是自己成功,而是能夠帶領家鄉人一起致富。并且他發現當時的黃鱔市場依舊是供不應求,市場還 需要更多的黃鱔。
“如果以農戶為中心發展養殖業,不但能夠增加知名度,更重要的是還能回饋村民,讓村民一起受益。”任超開始思考,除了養殖基地,還可以創辦養殖合作社,讓農戶參與進來。
但這種“天上掉餡餅”的事,卻讓村民很難相信,甚至有的以為他是騙子。為此任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到村民家里幫忙做農活,一起聊天。漸漸地,有村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加入了合作社。為了減輕村民心理負擔,任超的養殖合作社采取“三包”方式,免費為村民提供種苗、技術,并包回收,讓農戶不用擔心產品的銷路,承擔的風險也更小,每年可增收兩萬元以上。
就這樣,任超的養殖合作社越做越好。“忙的時候從早上6點到凌晨3點都在接電話。”任超告訴記者,除了本地人,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慕名而來。那段時間有一個月任超和員工都在持續接電話,每天還要接待100人以上前來考察學習的。如今,任超的養殖合作社已有全國各地2000多戶農戶加入。
面對未來,任超充滿了美好憧憬,他表示在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當下,他也要跟上步伐,積極進行轉型升級。2013年,任超在鳳鳴鎮龍洞村7組建立了自己的第二個養殖基地,將黃鱔泥鰍飼養、繁殖、技術培訓結為一體。未來,他要依托這個養殖基地,發展集旅游、養殖、觀光等為一體的度假村。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我已經成功,但是真正的成功是不斷創新,不斷挑戰自己。”任超說,將養殖產業與旅游娛樂結合在一起對他而言是一種挑戰,他也希望自己能夠進行這樣的創新,這樣能更好地帶動當地經濟,促進城市旅游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