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蟶子生產上,蟶子會發生大批死亡,其速度和規模是相當驚人的。從發現少量死亡到大批死亡只要幾天時間。蟶子的突然大批死亡有其季節性和區域性,并與氣候條件密切有關。從時間上看,大都發生在6月中旬到10月份,以小潮汛期間較多。從區域來看,死亡區的潮位較高,蟶子的密度也比較大,蟶子的大批死亡通常發生在天氣悶熱、高溫、多雨或大風浪后。
造成蟶子大批死亡的原因,各地不盡相同,各有主次,而且往往是多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密度大、個體瘦弱是導致蟶子死亡的前因。蟶子大批死亡往往發生在繁殖高峰過后的高密度區,密度高,容易產生餌料缺乏;繁殖期后,蟶子體質虛弱,移動及潛居都發生困難,容易浮頭,直至死亡。
2、多雨、高溫、低氣壓、刮大風是產生蟶子大批死亡的重要氣象因素,蟶子大批死亡往往多發生在:連續4天以上陰雨;小潮汛有1天以上日降雨量大于300毫米;日最高氣溫連續3天以上大于30℃;日氣壓持續3天以上小于1001毫巴;起水至大潮汛期間出現大于八級大風,將蟶子打出灘面,聚積成堆而引起死亡。
3、蟶子死亡后的污染及其相互感染也是引起蟶子大批死亡的原因。高溫期蟶子死后腐敗很快,污染底質,導致周圍的蟶子相繼死亡。
4、寄生蟲病引起蟶子軟體部消瘦、發紅、繁殖期性腺不發育,當環境條件惡化時即“浮頭”死亡。
5、養殖潮位高或者灘面不平,容易受高溫和淡水等因子的不良影響。
6、苗種采捕和放養時溫度過高、密度過大、貯運時間太長以及貝體損傷等多方面因素使移養蟶子的大批死亡。
7、海區發生赤潮,則是造成蟶子大批死亡的另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