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皮蝦的生活習性
皮皮蝦多穴居,常在淺海沙底或泥沙底掘穴,穴多為U字形。口足類為肉食性,多捕食小型無脊椎動物;此類動物體能以尾肢摩擦尾節腹面或以掠肢打擊而發聲。
皮皮蝦性情兇猛,視力十分銳利。由于善于游泳,因此其獵物大部分為底棲性不善于游泳的生物,包括各種貝類、螃蟹、海膽等。它們能夠輕易破壞獵物的外層硬殼,享用內里的肉。
皮皮蝦科、琴皮皮蝦科等體形較大種類的肉和卵巢可食,味道鮮美,口皮皮蝦成熟的卵巢的鮮美程度遠遠超過中國對蝦。體形較小的個體常為黃魚、章魚的鉺料。數量最多的是口皮皮蝦,中國以黃渤海區產量最大。
皮皮蝦是海生的甲殼動物。其第二對顎腳特化為攻擊附肢,根據其型態之不同,可將皮皮蝦分成粉碎型及穿刺型兩類;伴隨著分布的不重疊,這兩類皮皮蝦的外觀、攻擊性、捕食行為及威嚇行為的表現與否,都有相當大的差別。相同的是兩者都具有學習能力,憑借經驗它們可以躲避敵害以及更有效率的獲得食物。本篇主要描述皮皮蝦及比較此兩類皮皮蝦之行為表現。
皮皮蝦是海生的甲殼動物,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的淺水水域中,跟平常所見到的螃蟹、蝦子同是屬軟甲亞綱的甲殼動物。皮皮蝦具有一對威力強大的攻擊附肢,這對附肢是它們的捕食工具,也是最佳的防御工具,因為它們利用附肢捕食的動作極像螳螂,所以皮皮蝦也被稱為螳螂蝦(Dingleet al., 1978)。一般而言,皮皮蝦可分為四個科,分別是Squillidae、Lysiosquillidae、Gonodactylidae及Bathysquillidae。其中除了Bathysquillidae是深海的種類之外,剩下的三個科都分布在淺海。
皮皮蝦的身體有14個體節(8個胸節、6個腹節),再加上一個尾節(如圖一、二)(Caldwell et al., 1976),其中第二對顎腳特化成一對巨大、具強健肌肉的攻擊性附肢,有些種類在末節有衍生的銳棘,根據其特化附肢形態的差異,皮皮蝦可分為穿刺型(spearers)和粉碎型(smashers)兩類,穿刺型皮皮蝦的長節(merus)較細,而末節(dactylus)具銳棘;粉碎型皮皮蝦的長節較粗,含有強健的肌肉分布,末節平滑有少數銳棘或不具銳棘。
本省的皮皮蝦屬于粉碎型的皮皮蝦有大指皮皮蝦(Gonodactylus chiragra)(如封底里),體色的變異極大;屬于穿刺型皮皮蝦的有螳螂蝦(Oratosquilla oratoria)(如封底里)、線背螳螂蝦(Lophosquilla costata)、帝王螳螂蝦(Kempina mikado)、間帶螳螂蝦(Lysiosquillina maculata)等。
皮皮蝦攝食行為
所有的皮皮蝦皆為肉食性,穿刺型皮皮蝦包括了Squillidae、Lysiosquillidae、Bathysquillidae三科之所有種及Gonodactylidae下的數個屬,而粉碎型皮皮蝦只包括了Gonodactylidae下的幾個屬。由于穿刺型皮皮蝦第二對特化顎腳的末端具銳棘(3-17枚不等),因此它們都以一些身體柔軟的獵物為食。它們的獵食行為是快速地伸出攻擊性附肢并打開末節,碰觸到獵物后再迅速收起,利用銳棘將獵物緊扣不放,再利用第三、四、五對顎腳將食物弄碎、吃下。這種攝食的速度,就連水中運動敏捷的魚、蝦也無法逃脫(如圖三)(Caldwell et al., 1976)。通常穿刺型皮皮蝦都居住在泥質或沙質的洞穴中,以守株待兔(sit and wait)的獵食方式,只露出一對眼睛,等到魚或蝦接近,再殺它個措手不及(Caldwell et al., 1990)。
白天時,它只露出眼柄,洞口以泥沙封住,到了晚上它就不再封起洞口,因為隔著一層泥沙來攻擊獵物會有阻礙,也會失去準確性。在平常時,皮皮蝦是獨來獨往的,只有在生殖季時,雌雄會配對。這時通常在一個洞穴中會有一對雌雄皮皮蝦居住,雄性負責獵食供給雌性食物,雌性專心哺育幼生不負責獵食的工作,除了在食物來源短缺或是雄性失去捕食能力的時候,雌性才會主動捕食(Shuster et al.,1989)。
粉碎型皮皮蝦,雖然末節上缺乏或具有很少的銳棘,但是末節的踝部卻異常的擴大、堅硬,再加上長節含有強健的肌肉,使得粉碎型皮皮蝦的攻擊附肢非常具有破壞力。它們的攝食對象有螃蟹、寄居蟹、蚌、蛤及螺類(Caldwell et al., 1976),這類獵物都具有堅硬的外殼,但是這些裝甲都禁不起粉碎型皮皮蝦連續強力地擊打。一只體長約25公分的粉碎型皮皮蝦Hemisquilla ensigera,它一次擊打的威力可比得上一顆點二二口徑手槍子彈的威力,有把實驗室中強化玻璃水族缸打裂的記錄,即使是體型較小的個體,也可輕易地將普通水族缸擊碎。正因具有這驚人的武器,粉碎型皮皮蝦都以主動巡游的方式獵捕食物,它們住在珊瑚礁、碎石堆的洞穴中,主動出外覓食,當它鎖定一只標的物時,它先由后方接近,首先攻擊獵物的防御武器(如螃蟹的大螯),緊接著幾個連續的擊打,將獵物打成碎片,然后將食塊帶回洞中享用。
事實上粉碎型皮皮蝦附肢擊打的動作,必須消耗許多能量,因此它會以最少的打擊次數,獲得最高的效率。在實驗觀察中也發現,粉碎型皮皮蝦會盡量減少盲目連續的擊打,它會在打擊之后檢視獵物外殼破損的情況,再決定下一個擊打是否必要,而且粉碎型皮皮蝦比較喜歡吃螺類、蚌、蛤,對于食用寄居蟹之選擇順序則排在較后,因為花費同樣能量去打碎一個螺旋的殼,螺類的可食部位要比寄居蟹多的多。因此最少打擊次數得到最多食物,對粉碎型皮皮蝦來說是最有效率的(Full et al.,1989)。
皮皮蝦攻擊行為
幾乎所有的皮皮蝦都具有領域性及攻擊性,它們會激烈地捍衛它們的洞穴、食物來源、配偶,直到入侵者不敵而逃。若是把穿刺型皮皮蝦跟粉碎型皮皮蝦相比,那后者更是具有強烈的攻擊性。正因如此,大多數研究皮皮蝦的動物行為學家們,多以粉碎型皮皮蝦作為研究的對象。
粉碎型皮皮蝦的攻擊行為,可分成種間的及種內的攻擊行為。種間的攻擊行為主要是抵抗進入洞穴的入侵者如章魚,或它的天敵:刺河豚的捕食(Caldwell et al., 1981);種內的攻擊行為如:Haptosquilla glyptocercus會去強占另一只同類的洞穴,它先用尾扇將它想要強占的洞穴覆蓋起來,過了一段時間再往內擠,經過幾番折騰,洞內的皮皮蝦會因為缺氧,不得不逃出洞外,放棄居所。被擊敗的皮皮蝦會記憶著對手的味道一段時間,而避免回到或進入曾經擊敗它的對手居住的洞穴中(Caldwell, 1979 ; 1985)。在臺灣相關的研究中,發現大指皮皮蝦也有種內的攻擊行為(李,1991);大指皮皮蝦的攻擊性與它的體重及攻擊附肢大小成正相關,相對于原來的占有者或入侵者,打斗能力越強的個體,越有能力侵占或保有自己的洞穴。因此種內或種間的攻擊行為,會造成攻擊性強的皮皮蝦族群變大,而攻擊性弱的皮皮蝦族群變小(Dingle et al., 1973 ; 1975)。
雖然粉碎型皮皮蝦擊打的力道相當猛,可能對競爭者造成致命的傷害,但是在同種個體接觸的時候,它們會收斂打擊的力道,而且打在甲殼比較厚的尾扇上,所造成的傷害很小,但是只要有一方流血,另一方就會毫不留情地殺死它(Berzins et al., 1983)。而同種個體的攻擊行為相當儀式化,有一方會先卷起尾部,以尾扇接受對方的擊打,待對方一出手,以柔軟彎曲的腹節吸收強猛力道后,立刻起身迎向對手,給予重擊,此時對方也會馬上卷起身軀,以尾節抵擋打擊,就這樣一攻一守,直到一方臣服離去,否則打斗繼續(Caldwell et al., 1976)。有時候粉碎型皮皮蝦會在激烈的戰斗中,失去它們的附肢,但是在蛻殼兩、三次之后,又能再生出新的附肢。
皮皮蝦威嚇行為
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例如:剛蛻殼或遭遇到體型比較大的其他生物時,還可以觀察到皮皮蝦的威嚇行為(threat behavior)。它跟攻擊行為不同的地方,在于威嚇行為并沒有實際的打斗,只是將尾節、觸角、顎腳、攻擊附肢盡量的伸展,擺出一副獨特的展示姿勢(meral display)如圖四(a)、(b)。當粉碎型皮皮蝦剛蛻殼的時候,全身尚未硬化,沒有攻擊力,此時它遇到外敵時不會表現攻擊行為,而只會表現威嚇行為,企圖嚇阻對方。另外,實驗觀察也發現:粉碎型皮皮蝦遭遇到比自己體型大15%的對手時表現威嚇行為的頻率,要明顯高于遭遇到與自己體型相當或比自己小15%的對手,威嚇行為可使自己看起來更大,更具攻擊性,即使是唬人的伎倆被拆穿,曾被趕出洞的皮皮蝦下次遇到體型較大的對手,仍然會表現相同的威嚇行為,不因為曾經失敗就放棄威嚇行為;而且發現事實真相拆穿詭計的對手,下一次遇到相同的情形,也不會根據經驗產生懷疑,而不加試探,采取攻擊行為(Adames et al., 1990)。由此可知,威嚇行為是一種相當固定的行為,不會因為經驗或學習而改變行為表現模式。在臺灣相關的研究中,利用數值分類的方法分析大指皮皮蝦的打斗行為,他發現打斗的過程中,行為出現的順序相當固定,起先是表現警戒的意圖行為、再是威嚇行為、攻擊行為、防御、逃避、再回到意圖行為,完成打斗行為的完整序列,而且此序列中每一個行為的產生,會受到自己與對方先前動作的影響。并發現大指皮皮蝦的種內打斗行為大多以威嚇行為為主,實際的打斗比較少(陸,1985)。
粉碎型皮皮蝦,在它攻擊性附肢的長節上有一個點叫做展示點(meral spot)如圖二、四(b),這個點的顏色深淺,跟粉碎型皮皮蝦威嚇行為展示的次數及攻擊行為模式,有密切的關系。若展示點的顏色越深湛,通常這種粉碎型皮皮蝦會展示較多次的威嚇行為(如圖五)(Dingle et al., 1969 ; Caldwell et al., 1976 ; Adames et al.,1990)。
皮皮蝦學習行為
皮皮蝦具有相當好的學習能力。實驗發現:每一只粉碎型皮皮蝦對于沒有見過的蚌殼,都先試用不同的開殼方式,有的擊打貝殼的背部,有的擊打唇部,所花費的功夫各有不同。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練習,開殼的速度越來越快,效率越來越好(Caldwell et al., 1990)。另外,實驗室中以錐形瓶當作人造洞穴,用來測量皮皮蝦進入瓶中的速率時,也發現隨著錐形瓶出現的頻率越高,皮皮蝦進入瓶中的速率也越快(Reaka, 1980)。在自然環境中,粉碎型皮皮蝦通常不打開末節,只用末節的踝部擊打物體,如果以柔軟之物體接近它,只要經過幾次無效的打擊,就會產生一個回饋的訊息告訴它,改變攻擊方式,改以打開末節企圖夾取柔軟之物體(Caldwell etal., 1976)。最后,還有如前所述,皮皮蝦會記得曾經打敗它之對手的味道,而避免進入它所居住的洞穴等。這些都是皮皮蝦具有學習行為的實際證據。
皮皮蝦結語
粉碎型及穿刺型這兩類的皮皮蝦光是攻擊附肢形態不同,就伴隨了棲地,攻擊性,攝食行為等生物特征的差異。我們發現具有威力強大攻擊附肢的粉碎型皮皮蝦,居住在環境較復雜的珊瑚礁中,生物歧異度較高,接觸其他生物的頻率較高,它所表現出的攻擊行為及攝食,是比較具有攻擊性、主動而積極,為了因應這樣激烈的攻擊行為,它同時具備了威嚇行為以及同種間儀式化的攻擊行為,來緩沖或避免同種間致命的相互攻擊。反觀穿刺型皮皮蝦居住在環境較單調的沙泥底質,生物歧異度較低,接觸其他生物的頻率較低,它就比較柔弱、被動而消極。這兩類的皮皮蝦各有其生活方式及生活空間,不能說孰優孰劣,而學習的效果帶給它們較有效率的攝食獲得以及避免危險等。欣賞它們令人好奇的外表及奇特的行為表現之余,了解皮皮蝦的型態、所處環境及其行為表現三者之間的緊密關連,才是本篇敘述想要闡釋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