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見疾病防治
1.幼體細菌性潰瘍病:病原為鰻弧菌和溶藻酸弧菌等。各種蟶子的育苗過程中都可能發生此病。浮游的幼蟲被感染后即下沉固著,或活動能力降低,突然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
1)保持水質清;:
2)發現患病幼體立即棄掉;
3)投喂的單胞藻無弧菌污染;
4)單獨或聯合使用過濾、臭氧和紫外光線消毒育苗用水;
5)每立方米水體用復合鏈霉素50~100克或氯霉素10克全池潑灑,連續3~5天。
2.蟶子的派金蟲病:病原為海水派金蟲。派金蟲病是蟶子最嚴重的疾病之一。此病地理分布廣泛。主要侵害一年以上的蟶子。蟶子的死亡發生在夏季和初秋(8~9月份),以后隨著天氣變冷、水溫下降,死亡也減少。流行病的發生與較高的水溫(30℃)和較高的鹽度(30×10﹣3)有關。鹽度在15×10﹣3以下或水溫低于20℃或高于33℃時,即使有派金蟲寄生,蟶子也不會死亡。慢性感染的蟶子,身體逐漸消瘦,生長停止,生殖腺的發育也受到阻礙。感染嚴重的蟶子殼口張開而死,特別在環境條件下不利時死亡更快。
防治方法:
1)避免用已感染的蟶子作為苗種;
2)蟶子幼蟲固著變態前將固著徹底清刷干凈,將老蟶子完全除掉,除去蠣床之間的有活蟶子附著的任何物體,蠣床不要太密集;
3)蟶子長到適當大小時就盡早提前收獲以避免疾病的發生;
4)蟶子養在低鹽度(﹤15×10﹣3)的海區可抑制疾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