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鱘是大中型的經(jīng)濟魚類,不但個體大,肉質(zhì)鮮美,而且其卵子可做成名貴的魚籽醬。因此,中華鱘不但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經(jīng)濟價值,前景十分誘人。目前,中華鱘的人工繁殖技術、營養(yǎng)需求和飼料等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國內(nèi)外中華鱘養(yǎng)殖現(xiàn)狀
對于中華鱘的資源及其增殖的研究,在國外已有100多年的歷史,1869年前蘇聯(lián)學者已開始研究小體鱘的生物學及其繁殖。到本世紀70年代前蘇聯(lián)已建中華鱘繁殖場超過20余個,年產(chǎn)幼鱘達1億尾以上,后美國、意大利、德國、法國及比利時等國家也相繼強化歐洲鱘、雜交鱘等遺傳工程研究及實行現(xiàn)代化養(yǎng)殖生產(chǎn)。然而,近10年來隨著工業(yè)化的高速發(fā)展帶來的水污染,影響中華鱘生存,1990年世界中華鱘總產(chǎn)量約2萬噸,至1993年后下降到1萬噸。
在國內(nèi),我國的中華鱘研究也有幾十年的歷史。由于長江沿江的建閘筑壩,阻礙了中華鱘的調(diào)游和產(chǎn)卵,使這一種類涉臨滅絕。為對其進行保護,從50年代,我國的科學工作者開始對其生態(tài)及生物學方面展開研究,70年又開始人工繁殖及放流增殖,目前已建立起大規(guī)模的繁殖治工處。目前,主要養(yǎng)殖品種有俄羅斯鱘,史氏鱘和匙吻鱘。
2、幾種主要養(yǎng)殖中華鱘的生物學特征
(1)俄羅斯鱘
外形特征:個體延長,呈妨錘形,體高為全長的12%-14%,頭長為全長的17%-19%,吻長為全長的4%-6.5%,吻短而鈍,略呈圓形。觸須4根,位于吻端與口之間,更近吻端。須上無傘形纖毛,口小、橫裂、較突出,下唇中央斷開。背鰭不分枝,鰭條27-51根,臀鰭不分枝,鰭條18-33根。體色背部灰黑色、淺綠色、墨綠色,體側(cè)灰褐色,腹部灰色或檸檬黃色。幼魚背部呈蘭色,腹部白色。
生態(tài)習性:俄羅斯鱘主要分布在里海、亞速海和黑海,以及流入該海域的河流。除洄游種群外部分是終生在淡水生活的定棲性種群。
食性:底棲軟體動物,蝦、蟹等甲殼類及魚類。幼魚以糠蝦,搖蚊幼蟲為食,雌魚生長快于雄魚。
繁殖:雌魚性成熟多在12-16齡,重14-18kg,雄魚性成熟11-13齡。絕對懷卵量平均值26.6-29.4萬粒,相對懷卵量每公斤魚體重1.08-1.2,卵徑3毫米,卵重20.6毫克。繁殖水溫9-12℃。
(2)史氏鱘
外形特征:
體延長呈圓椎形,頭呈三角形,略為扁平,下口位,口裂小,呈蒜瓣狀,口前有四條角須,呈一字形排列并與口平行,口能伸出呈管狀,伸出的口管長度因個體大小而異。幼體在吻腹面有平均7粒粒狀突起(俗稱七粒浮子)體長無鱗,背鰭位于體后部,接近尾鰭。尾鰭為歪尾型,上葉大于下葉,背部體色綠灰或褐色,腹部銀白,偶鰭與臀鰭呈淺灰色,軀干部橫切呈五角形,腹部較平。
生態(tài)習性:
史氏鱘棲息于河道中。最適生長溫度為21℃左右,最適孵化溫度為18-20℃,適溫性較強。其耗氧和窒息點高于常規(guī)魚類,溶氧不能低于6毫克/升,有避光性。
食性的生長:
為動物食性魚類,以水生昆蟲幼蟲,底棲動物及小型魚類為食。幼魚以底棲生物及水生昆蟲幼蟲為主。主要靠觸覺、嗅覺捕食。史氏鱘生長速度較快,尤其是魚體長超過15厘米時,生長速度加快,人工養(yǎng)殖條件下,在周年水溫15-25℃情況下,一周年可達0.39-0.6kg,4周年可達7.38-10.25kg。
繁殖:
雌魚性成熟為9-10齡,雄魚為7-8齡,雌魚個體平均懷卵量在28.6萬粒,相對懷卵量為1.19萬粒。卵具粘性,產(chǎn)卵高峰持續(xù)時間短而集中。
(3)匙吻鱘
外形特征:
匙吻鱘外形很有特點,有一個形如匙柄的長吻,約占體長的三分之一,軀干流線型,尾部側(cè)扁,鰓蓋布滿梅花狀花紋,尾鰭叉形,不對稱。體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色。剛孵出的仔魚無吻,一月后吻發(fā)育完全。
生態(tài)習性:
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庫和池塘中,適溫廣范,2-37℃水體中都能生存,能在北方安全越冬,對水中溶氧要求5毫克/升以上,PH值適宜范圍6.5-8。
食性與生長:
是一種濾食性魚類,主要食浮游動物的枝角類。生長較快,放養(yǎng)全長25厘米的匙吻鱘,當年達50厘米,體重0.5kg,第二年可達80-85厘米,體重2.5-3kg
繁殖:
雌魚性成熟8-10齡,雄魚7-9齡,是鱘科魚類中性成熟最早的魚類,相對懷卵量為3500粒/公斤魚,卵巢占體重的15%-25%,卵徑2-2.5毫米,具粘性。春季產(chǎn)卵,水溫16℃孵化約6-7天,水溫18-19℃,約5-6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