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兜里揣著一只放大鏡,隨身攜帶一本筆記本,每天早晨天剛剛亮,河山鎮堰頭村村民張福林便奔向家庭農場,查看那50畝水塘里的泥鰍苗長得怎樣了。
去年,張福林響應市里號召,主動把家里700多平方米的養豬場全部拆除,從一名“豬倌”轉身為泥鰍大戶。這樣一個轉身,張福林覺得可值了。“去年養泥鰍賺了20來萬,比養豬要實惠多了。”張福林樂呵呵地說,而且養泥鰍沒有環境污染,對鄉里鄉親的也有好處。
一年的轉型實踐,也讓張福林深刻領會到,傳統農業同樣需要不斷注入新的技術理念和血液。走進張福林的養殖基地,不僅苗種孵化棚、飼料倉庫、實驗室等應有盡有,而且還配備了專業的技術人員,其中還有從高校水產類專業畢業的大學生。
“培育泥鰍苗其實對技術要求挺高的,涉及動物營養、生育繁殖、疾病控制等多個領域,一般人根本拿不下。”張福林說,自己一開始就曾在技術上吃了不少虧。有一次,他剛把一批泥鰍苗放入大池,就陸續出現了體表出血癥狀,死了不少。“當時可真把我給急壞了。”他說,后來多虧市農技推廣中心的專家上門“問診”,診斷鰍苗患了出血病。在采用專家開出的藥方以后,這批得病的鰍苗才終于“緩”過來。
技術就是效益,不服就得吃虧。經過這一次教訓之后,張福林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了技術的重要。自那以后,他不僅購置了大批關于泥鰍養殖技術方面的書籍報刊反復研讀,將新技術新經驗用于實踐之中,還專門聘請了大學生擔任“技術顧問”。
“年輕人不僅有技術,還有與時俱進的管理理念,而這正是我們這一代人所缺乏的。”正說話間,張福林打開筆記本,認真地記錄起時間、水塘的水溫、泥鰍吃食等信息。他說,這習慣就是大學生小朱來了之后他才養成的,這些數據看似簡單,卻有利于日常管理,能夠發現泥鰍生長的特點。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張福林培育泥鰍幼苗成活率基本已經達到40%以上,而泥鰍幼苗的成活率能達到30%都是比較高的。說起繁殖技巧,張福林開始侃侃而談:“種泥鰍達到成熟時進行催產,一般是10多個小時之后,泥鰍就能產卵,大概30個小時之后,就成幼苗了。”從幼苗到成苗,這期間的養殖技術也很關鍵,掌握不好,泥鰍的死亡率會很高,而張福林也成功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題。
當前,泥鰍苗種的市場行情較好,張福林培育的泥鰍苗種銷往湖州等地。為了長遠考慮,最近,他又投入近30萬元,建起了溫室、大棚,還對設備進行了改造。“既然干了,就要干出點名堂來。”張福林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