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加強水質和水溫管理
保持良好的水體環境是促進泥鰍健康生長、防控魚病發生的關鍵要素。養殖泥鰍的池水要求PH值為7~7.5,溶解氧保持在3mg/L以上,透明度保持在625px左右為宜,水色為黃綠色。養殖期間,要根據水質情況適時追肥,保持池水活、爽,為泥鰍培育豐富的生物餌料。養殖池中可種植適量浮萍、水花生、水葫蘆等水生植物,為泥鰍提供天然餌料,增加池水溶氧,遮陰蔽陽,凈化水質。日常管理中注意觀察天氣變化、氣溫高低、水質及泥鰍攝食和活動是否有異常等情況,適時、適量換注新水,調節水溫和水質,夏季水溫要控制在30℃以內。每次換水量不宜過大,一般以換掉池水的1/5左右為宜,換水過少起不到調節水質的作用,過多會降低水中浮游生物的密度;注水時,溫差不宜超過3℃,避免因水溫突變使魚體產生應激反應而引發疾病。
六、使用微生物制劑
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劑改良水體環境,能增加水體中有益菌群,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蔓延,提高機體免疫力,對魚病的預防發揮積極的作用。常用的微生物制劑有光合細菌、硝化細菌、EM菌、芽孢桿菌等。微生物制劑要長期使用,形成優勢種群,才能減少或阻礙病原菌定居,達到預防魚病的效果。不同微生物制劑調水的作用不一樣,要根據池塘水質情況選擇適宜的微生物制劑:池塘水質較瘦時,適合用光合細菌進行調節;池水較肥時,應選用硝化細菌;水體藻相不佳,底質惡化嚴重時,用枯草芽孢桿菌調節的效果較好。
七、養殖水體及養殖用具消毒
做好養殖水體消毒工作是防治鰍病的重要措施,實際生產中,要結合池水現狀及魚病的發生、流行等情況做到按需消毒,避免過度用藥。常用的消毒藥物是生石灰,一般用量為20mg/L,但新建的鰍池不宜用生石灰進行消毒,會造成池水pH值偏高,水質偏瘦,且難培肥水,可選用1mg/L的漂白粉溶液或0.3 mg/L的三氯異氰尿酸等其他消毒劑對鰍池消毒。
養殖過程中的各種用具也可能成為病原體的傳播媒介,要定期做好消毒工作,將其清洗后放在陽光下曝曬,或用5%的食鹽水或5%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0~30min。發病池的用具必須單獨使用,或經嚴格消毒后方可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