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稻鰍兼作型
稻鰍兼作型即稻鰍同養型,就是邊種稻邊養泥鰍,稻鰍兩不誤,力爭雙豐收。水稻田翻耕、曬田后,在魚溜底部鋪上有機肥作基肥,主要用來培養生物餌料供泥鰍攝食,然后整田。泥鰍種苗一般在插完稻秧后放養,單季稻田最好在第一次除草以后放養,雙季稻田最好在第二季稻秧插完后放養。
單季稻養泥鰍,顧名思義就是在一季稻田中養。泥揪,單季稻主要是中稻田,也有用早稻田養殖泥鰍的。雙季稻養泥鰍,顧名思義就是在同一稻田連種兩季水稻,泥鰍也在這兩季稻田中連養,不需轉養,雙季稻就是用早稻和晚稻連種,這樣可以有效利用一早一晚的光合作用,促進稻
2.稻鰍輪作型
先種一季水稻后,待水稻收割后曬田4~5天,施好有機肥培肥水質后,再曝曬4---5天,蓄水到40厘米深,然后投放泥鰍種苗,輪養下一茬的泥鰍,待泥鰍養成捕撈后’再開始下一個水稻生產周期。就這樣做到動植物雙方輪流種養殖,它的優點是利用本地光照時間長的優點,當早稻收割后,可以加深水位,人為形成深淺適宜的“稻田型池塘’’,有利于保持稻田養殖泥鰍的生態環境。另外,稻廠收割后稻草最好還田,稻草本身可以作為泥鰍的餌料,加上它在稻田慢慢腐敗后可以培養大量的浮游生物,確保泥鰍有更充足的養料,當然稻草也可以為泥鰍提供隱蔽的場所。
3.稻鰍間作型
這種方式利用較少,就是利用稻田栽秧前的間隙培育泥鰍,然屆將渴鰍起捕出售,稻田單獨用來栽晚稻或中稻,這種慵凝主要是用來暫養泥鰍或囤養泥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