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上午,葛洲壩下的中華鱘保護區,江面上科考船正在監測中華鱘自然繁殖情況,監測畫面顯示已有數十尾中華鱘親魚從大海游回產卵場。
自11月1日中華鱘進入自然繁殖期以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以及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的數十位專家,使用了目前最先進的監測手段,仍未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繁殖跡象。
現場監測的長江水產研究所王成友博士憂心忡忡地說,由于去年未發現中華鱘自然繁殖,今年,四家研究機構都使出了渾身解數,除了堅持食卵魚解剖等常規監測手段,還提高了聲吶探測以及水下視頻監測的精度,但結果依然令人失望。
王成友介紹,從2008年到2011年,中華鱘的自然繁殖期都是11月24日至26日,2012年,中華鱘首次出現一年中兩次繁殖,分別在11月18日和12月5日。
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楊元金分析,中華鱘自然繁殖水溫一般在17.5攝氏度至20.5攝氏度,目前采卵場水溫19攝氏度,非常適合繁殖;此外,中華鱘繁殖偏愛雨天,目前正下著雨。這些都是中華鱘繁殖的有利因素,但從返回采卵場的中華鱘數量來看,明顯低于往年,最讓人擔心的是,雄性中華鱘數量可能稀少。
雖然已是11月27日,再往后中華鱘自然繁殖希望渺茫,但楊元金等表示,不到最后一刻絕不會放棄,科研人員對中華鱘自然繁殖的監測將會堅守到12月,希望奇跡出現。
2013年,長江水產研究所等多家研究機構在葛洲壩下游中華鱘傳統產卵場未發現中華鱘自然產卵,這是葛洲壩截流32年來首次未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產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