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鳊魚2—3齡可達性成熟,長江中下游地區多在4月底至6月初,即水溫在20—29℃的時節為產卵期。池塘培育的鳊魚在繁殖季節,如有微流水或其他條件刺激,能造成不集中的自然產卵。所以每年3月左右,就要將雌雄親魚分開培育,人工催情,集中成批繁殖,生產魚苗。
人工繁殖魚苗,可采取自然產卵或人工催產方法。用于繁殖的親魚最好在池塘中經過一年培育,也可以直接從天然水體中捕起選擇。鳊魚的雌雄鑒 別比較容易,從魚種階段開始,雌魚胸鰭的第一根鰭條薄而平直,雄魚的厚則呈“波浪”形彎曲。性成熟后,雄魚胸鰭的前數根鰭條的背面,尾柄的背、腹側緣都有密集的“珠星”,用手摸有粗糙感,腹部較小,輕壓后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雌魚僅眼眶骨及背部有少量“珠星”,腹部膨大而柔軟。繁殖時可選擇成熟好的親魚,按計劃配組并入產卵池,或先用激素進行人工催產,讓其自然產卵授精。由于鳊魚魚卵為粘性,可使卵附著在人工設置的等魚巢上,然后在靜水中孵化。也可以采用人工采卵授精,然后將受精卵脫粘,再進行流水式人工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