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記者走進從子強家的草莓溫室大棚,只見原來一畝半地的大棚里,被分割成三個水池,池子里鋪著黑色的塑料布,水中的泥鰍歡快地游來游去,池子周圍堆著原來的土。說起養泥鰍的初衷和投資情況,從子強介紹說,他是從六月份開始養護泥鰍的:“人家試驗成功了,然后從網上介紹的這樣開始養,剛開始琢磨摸索著,怕沒根啥的,但是挺成功的。這個坑一畝半,投資有十萬元,十萬多尾。”
從子強所在的大馬杓沽村是濱海新區遠近聞名的草莓種植村,有草莓種植大棚近70個,是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草莓豐收時,也出現了上市過于集中和品種單一的問題。作為種植戶卻一下子又養起了泥鰍,以后的銷路有保障嗎?
“銷路現在只要你養個十個頭。一兩多以后,這都保銷,有收的,到那時得十好塊一斤。”
從種植草莓到養殖泥鰍,是一個大的跨越。那么養殖泥鰍要注意什么呢?從子強說:“一是水溫,關鍵是調水,注意水,高峰季節病的防止,這東西好養。飼料配方以河蟲為主,蛋白高的,長得快點。”
作為傳統的草莓種植專業村,如何看待村民們這種敢想敢干的做法,如何及時引導和鼓勵村民們多品種發展,盡快走上一條致富的道路?村委會主任李俊平這樣說:“如果效益好,肯定有跟著的,如果不掙錢,讓跟也沒人跟著。弄這個長期弄這個了,不能種草莓了,這個坑、塑料都是有代價的就養下去了。土白扔不了,還可以恢復回來,種地還行,本錢花這了,還是弄這個好,看他這個經濟效益吧,要好了,肯定有人跟著干。他這種做法變變新的方式,變變還是好,是個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