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正式批準轉基因三文魚上市,從而使美國成為轉基因動物消費領域第一個“吃螃蟹”的國家。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在轉基因魚的上市之路中,美國其實是后來者。
1990年,一則關于世界首條轉基因魚的報道刊登于《紐約時報》。這條魚的“主人”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所研究員朱作言。彼時,該技術領先美國同行3年時間。
遺憾的是,25年后,美國實現了世界上第一例轉基因魚的商業化,而中國科學家在該領域的首創技術依然在圍城中徘徊。
1983年,由朱作言領銜的團隊通過“顯微注射技術”,成功將重組人生長激素基因導入鯽魚受精卵,獲得了快速生長的轉基因魚。
“當我們做出第一條轉基因魚時,國外很多人都感到非常驚訝。”朱作言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之所以萌生轉基因魚的想法,是受到了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先生的啟發。“但以當時的技術水平,我們不可能拿到魚的基因,所以只能把總體的DNA轉進去。”
牛刀小試后,朱作言信心倍增。1991年,他又對黃河鯉魚進行了“改造”。“我們克隆了草魚生長基因,并換上鯉魚自身的肌動蛋白基因啟動子,然后轉移到黃河鯉魚的受精卵中,讓黃河鯉魚帶有促進草魚生長功能的蛋白質。”
研究顯示,在同等養殖條件下,轉基因鯉魚的平均生長速度比普通黃河鯉快52.93%~114.92%。經過多代篩選后,研究人員獲得了穩定的“轉全魚生長基因黃河鯉”品系。此項技術可將養殖周期縮短一半,不僅降低了養殖成本和風險,也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我國鯉魚年產量在500萬噸以上,應用潛力很大。”朱作言說。
嗅覺敏銳的美國商人很快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難得的商機。2000年,培育轉基因三文魚的美國公司AquaBounty Technologies首任總裁埃利奧特·恩提斯曾專門來到武漢,與朱作言尋求合作可能。
“他們對我們的研究很有興趣,但由于鯉魚在美國沒有太大市場,也就不了了之了。如果當年做的是三文魚,很可能第一個上市。”朱作言表示。
那么,世界上第一條轉基因魚為何沒能在中國本土市場化?
“這個事情很難說清楚。”朱作言說,“盡管在研究上處于領先地位,但要第一個進入市場,我沒有信心,政府也不會有這個勇氣,特別是面對著轉基因被長期誤解的社會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