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兩年,筍殼魚、鱖魚等品種相對走俏,鯪魚仔作為它們的飼料魚,需求越來越大,使得鯪魚這條一直不太被重視的魚,成為了“熱門”養殖品種。
鯪魚是廣東池塘養殖中最主要的底層魚類,有土鯪、麥鯪、泰鯪等品種,養成罐頭鯪魚或鯪魚仔。其中,罐頭鯪的養殖以四大家魚套養土鯪為主,在廣東各地草魚塘大多有分布;而鯪魚仔多為麥鯪,常作為鱖魚、筍殼魚等的餌料魚,采用精養或魚鴨、魚豬混養模式,養殖水面超10萬畝,主要分布在清遠、肇慶、江門、佛山三水等地,以清遠養殖最為集中。
一、廣東鯪魚養殖概況
1、清遠片區
作為珠三角最大的鯪魚養殖區域,清遠主要養殖麥鯪、土鯪,養殖面積5-6萬畝,鱖魚養殖面積1萬畝左右。養殖鯪魚和鱖魚的情況可分為四類:專養麥鯪、專養鱖魚、以鱖魚為主兼養麥鯪、以麥鯪為主兼養鱖魚。2012年,鯪魚精養模式的產量大多在1300-1500斤/畝之間,效益在1000-2000元/畝,少部分養殖戶達到2000斤/畝以上,畝效益超過3000元。麥鯪投喂的食物品種繁多,有豬料、鴨料、原料(麩皮、花生麩、黃粉、豆粉等)、魚料,其中用魚料的比例為30-40%。大部分養殖戶一天只喂一餐,且基本上沒有投料機,增氧機約10畝/臺。近年來,影響麥鯪養殖的主要是寄生蟲,細菌性和病毒性疾病很少見。
2、中山片區
主要分布在橫欄鎮(約2000畝水面)和東阜鎮(約2500畝水面),橫欄多為魚鴨混養,東阜以罐頭鯪與草魚搭配混養為主。2012年之前,養戶大多數是使用低檔顆粒料、鴨料或雞糞喂魚,平均畝產量不到1500斤,效益普遍在2000元/畝左右,其中塘租成本占到1元/斤(塘租約2000元/畝),因而提高產量成為當地養戶的共識。
3、江門片區
江門棠下養殖水面超過3萬畝,以豬魚混養(15頭大豬/畝)為主,養殖品種有草魚、鯪魚仔、鱖魚、筍殼魚、鰻魚、蝦等,平均塘租達到3500元/畝。2012年6月份后,小草魚價格低至4元/斤且賣魚難,而11朝左右的鯪魚也有4元/斤,并且當時鱖魚、筍殼魚處于大投喂的開始,于是更多養戶開始轉向鯪魚仔、鱖魚、筍殼魚的養殖。
4、佛山片區
丹灶以投喂黃粉、花生麩、豬料、鴨料等為主,畝產平均在1500斤。有草魚和麥鯪混養、鯪魚精養2個模式,岸上有豬或者鴨。平常的魚塘管理以殺蟲、消毒為主,每個月一次。
二、鯪魚養殖效益影響因素
鯪魚的適宜生長水溫在15-30℃之間,當溫度降至15℃時,鯪魚停止攝食,進入越冬期;而水溫低至8℃時,容易出現鯪魚凍傷或凍死。鯪魚生活在底層,雜食性,除了攝食配合飼料外,也大量攝食塘中的有機碎屑,對水體溶氧要求不高,在3mg/L以上水體中能正常生長,水體溶氧低至0.5mg/L時,仍不會大量窒息死亡。
由于鯪魚對環境的忍受能力強,即使浮頭也不易死魚,所以許多用戶錯誤地認為鯪魚養殖浮頭是正常現象,造成了部分鯪魚養殖管理一直被忽視。從單斤鯪魚仔的飼料成本上看,平均成本在1.5-2元,養得好的成本可控制在1.3元以內;部分養殖戶管理不當,成本超過了2.3元。從畝產量上看,鯪魚仔的畝產量在1000-3000斤不等,少數養殖戶畝產量達到了3000斤以上。因此,最終的畝效益差異也很大。分析原因,得知主要有以下影響因素:
1、飼料選擇
飼料定位上,各大公司的鯪魚料以21-25粗蛋白居多,以顆粒料為主。目前,海大集團通過對鯪魚苗種階段營養需求的研究,發現鯪魚仔的營養需求與草魚種相近,在原有的21-25粗蛋白檔次基礎上,提高營養需求可加快鯪魚仔的生長速度,同時鯪魚仔背肉明顯變厚,會減少后期“黑身魚”的出現。
整體而言,對于單養鯪魚(麥鯪、泰鯪),飼料蛋白含量要高,以高檔鯪魚料為主,而配養鯪魚(主要為土鯪)則可以選擇蛋白含量低一點的飼料。
2、增氧機的使用
由于鯪魚養殖密度大,且對環境的耐受能力強,不易浮頭死亡,所以很多養殖戶忽視對池塘溶氧的關注,不太重視水質管理和增氧機的使用,一般是7-15畝的池塘配一臺增氧機,且多在浮頭時開啟。而長期溶氧不足的情況下,鯪魚攝食、消化受阻,生長比較緩慢,拉網起捕間隔時間長,養殖成本也比較高,產量偏低。
3、賣魚的及時性
作為鱖魚餌料的鯪魚仔養殖,其規格一直處于朝苗魚種養殖階段,生長速度很快。在水環境較好、食物充足的情況下,9朝苗以內的魚種,每3-5天體重可以增加一倍;而9-10朝魚種增加一倍體重的時間也僅需7-10天,因此鯪魚仔的養殖“頂塘”是很常見的現象,也是導致養殖成本嚴重增加的“無形手”。
因此,為了提高鯪魚仔養殖產量,建議在養殖期間分塘前,小苗每天加料30-50%;9朝苗之后,每5天左右加料25-30%;且在養殖中后期,注意加快賣魚速度,每5-10天出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