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多寶魚養殖之魚病的發生原因
(1)水溫變化
魚類屬于變溫動物,不能調節體溫,魚類的體溫隨著生活環境水溫的升降而變化,水溫的突然變化,會造成魚類死亡。一般當仔稚魚體溫變幅超過2℃、成魚超過5℃時,魚處于應激狀態下,此時最容易死亡。
(2)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魚類的耗氧量較高。魚類生活環境的溶氧量經常處于不太充足的狀況下,尤其在高密度養殖情況下,經常發生缺氧現象,魚很容易得病。因此,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一些增氧措施很重要。適宜的溶解氧一般為4毫克/升~12毫克/升,最適宜為8毫克/升~9毫克/升。
(3)COD
小于3毫克/升。如果水中的氨氮、COD含量太高,水質腐敗,容易發生病害。
(4)pH
以6.0~9.5為宜,最佳為7~8.2之間。養殖過程中只要注意經常觀察、化驗,比較容易掌握。
(5)鹽度和溫度
環境適應能力強,是漠斑牙鲆相對于其他魚類的明顯優勢。其適鹽范圍在0~60,最佳5~35,它甚至可以在淡水中生長。水溫生存范圍為1℃~35℃,養殖適宜范圍為18℃~30℃。
(6)餌料
魚類也往往‘病從口入’,因此選擇什么樣的餌料很重要。鮮活餌料和配合餌料的配備,既要注意營養的搭配和新鮮度,又要避免加工過程中的污染。飼料蛋白質要求32%~48%,最佳38%~48%。養殖8個月~12個月一般可達到600克~800克左右。

2.多寶魚養殖之 魚病預防措施
(1)放養密度
魚苗的放養密度要適宜,放養密度過大,造成投餌量和魚的排泄物增多,使溶氧量降低,水質惡化。
(2)換水量及除污
隨著魚苗的增長,要逐步加大換水量,一般5日~10日齡日換水1次,換水量30%~50%;11日~20日齡日換水2次,換水量40%~60%;20日~30日齡日換水2次,換水量50%~70%。每1天~2天吸污一次,池塘每年要進行池底清淤,室內水泥池要及時吸底,清除雜質。
(3)過濾凈化
大棚養殖用水至少要進行沙濾凈化,沙濾的細沙粒徑0.15毫米~0.25毫米,厚度60厘米左右即可。
(4)加強投餌管理
養殖期間必須滿足仔稚魚和成魚的營養要求,餌料鮮度要好,營養要全。必要時可添加復合維生素、維生素E、維生素C以及礦物質。育苗用生物餌料投喂前必須用新鮮海水沖洗干凈,有雜菌時必須用抗生素進行消毒處理。每天的投喂次數,根據魚的需要確定。投喂餌料要定質、定量、定時、定位。原則上不能有殘餌。
(5)藥物防治
魚體消毒
購進的魚苗無論是否有疾病或損傷,都要進行藥浴;苗種培育階段進行分選、倒池后也要進行藥浴。常用的消毒藥物有福爾馬林、硫酸銅、硫酸亞鐵等。福爾馬林濃度1×10-4~2×10-4藥浴60分鐘~120分鐘,可預防細菌病和寄生蟲病;硫酸銅5×10-7~7×10-7加硫酸亞鐵2×10-7~3×10-7可預防纖毛蟲。預防和治療漠斑牙鲆魚的藥物中,要嚴禁使用高錳酸鉀,這是因為牙鲆類的呼吸系統對高錳酸鉀非常敏感,曾經有不少因為施用高錳酸鉀而造成牙鲆死亡的事例。
池塘消毒
定期進行水體消毒,最常用的是潑灑生石灰,每畝1米深的池塘用量10毫克~20毫克,能起到殺菌、改善水質的作用。另外,還可用濃度5×10-7的漂白粉殺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