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梭魚膿泡病的病癥
病位多發生在足面上,出現直徑I~2 mm的膿泡,有時2~3個,多者4~5個,用針尖挑破,冒出一股淡黃色膿水,如發現不及時,膿泡周圍開始出現潰瘍,最后導致死亡。
2、梭魚膿泡病的病因
多數是由細菌引起,特別是在7~8月份,水溫在20~22℃以上發生,并有較強的傳染性,有的地方在親魚促熟過程中發生膿泡病,處理不及時會導致大批親魚死亡。甚至使育苗工作無法按計劃進行。
3、梭魚膿泡病的防治
預防膿泡病發生主要是控制海水中的細菌濃度,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如臭氧發生器、生物膜過濾、紫外線等手段。
把海水中的細菌清除,減少感染機會。同時對工廠化養殖的梭魚要嚴格消毒,防止梭魚機械損傷,細菌趁機侵入機體。
在親魚促熟過程中,一旦發生了膿泡病,立即把飼育水溫降至14℃,但對生殖腺異常飽滿的種魚要特別小心,溫度要分為幾個梯度下降,不能突變,以免引起種魚產卵行為,打亂育苗計劃。同時采用5~8×10-6四環素藥浴6個小時(停水加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