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鮑魚不是魚為什么叫鮑魚
鮑魚雖有“魚”名,但它可不是魚,它是海底的“蝸牛”。之所以將鮑魚列在魚的行列,主要是因為東漢著名的文字學(xué)家許慎,在他所著《說文解字》中,將鮑魚解釋為“海魚”,李時珍也沿襲此說,后人也就將錯就錯了。
在鮑魚的身體外邊,包著一個厚的石灰質(zhì)的貝殼,它的貝殼是一個右旋的螺形貝殼,呈耳狀。鮑魚的拉丁文學(xué)名按字面翻譯可以叫做“海耳”,就是因為它的貝殼的形狀像耳朵的緣故。
另外,在鮑魚的貝殼上有一列從殼頂向腹面逐漸增大的螺旋排列的突起,這些突起在靠近螺層末端的一側(cè)貫穿成孔。鮑魚的孔數(shù)隨種類不同而差別,如,在我國北方分布的盤大鮑有4~5個孔,而在南方分布的雜色鮑有7~9個孔。我國古代,給鮑魚起名叫“九孔螺”,就是根據(jù)它的這種特征而來的。
鮑魚的足部特別肥厚,分為上下兩部分。上足生有許多觸角和小丘,用來感覺外界的情況;下足伸展時呈橢圓形,腹面平,適于附著和爬行。我們吃鮑魚主要就是吃它的足部的肌肉。
看了以上的內(nèi)容是不是解開了你的疑惑,鮑魚不是魚卻叫鮑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