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時的美味讓張阿姨至今回味不已,“那時也沒現在那么多做法,就是煮飯時切幾片腌肉架在飯上蒸一蒸,飯熟時肉也香噴噴的了”。張阿姨回憶,吃腌肉時如果肉吃完了,就把湯汁倒在飯里拌著,也能吃上滿滿一大碗飯。
已過而立之年的費先生則對腌菜的印象更深:“我小時候外公年年腌咸菜,當初看外公在一個大缸里踩來踩去就覺得特別有勁,經常讓我外公抱我進去一塊踩。踩完壓上一塊大石頭,過上十天半月就能取出來吃了。”或許是男生都比較好動,費先生覺得在大缸里又跳又叫是極為快樂的一件事,而且咸菜也是分外美味:“早上一碗粥搭上咸菜,再來些油煎餛飩或白面饅頭,就是一種享受。”
老年人、外地人成消費主力
記者在朝陽農貿市場一家香腸加工店看到,香腸加工費是每斤3.5元,5斤起做,價格不算貴,客人基本都要加工十來斤、二十來斤。店里一共三個人,拌佐料、灌香腸、扎口,一道工序一個人,整個加工過程在五六分鐘左右。老板娘說,現在的生意只能算一般,前幾年生意最火時,一天要加工六七百斤。
記者又來到朝陽市場附近另一家蘇北人開的代加工店。這里的加工費比剛剛那家每斤便宜五毛錢。老板說,現在還沒到加工的高峰期,“再過10天人才會多起來”。除香腸之外,店里還有咸肉,價格跟去年差不多,十五六元一斤,“咸肉買的人相對少點,要等春筍上市后行情才會好”。與上一家排隊灌香腸的場面不同,這家的客人相對較少,記者呆了10分鐘,只有一人前來加工,這位客人是如皋人,她說自己就是喜歡吃香腸,“我家鄉的香腸比較出名,我們那里人都會腌香腸。到無錫以后自己不動手腌了,每年找人加工”。
在天惠超市賣豬肉的費師傅介紹,最近不少市民買肉去加工香腸,“10天前老百姓就開始買肉來加工了,我們一天大概賣八頭豬的量”。費師傅同時表示,今年做香腸的沒有以前多了,“老人、外地人多,年輕人少。”費師傅還給記者分析了原因:“現在加工香腸的都是外地人,加工出的不是正宗的無錫口味。另一個原因就是,大家都知道吃腌制的東西對身體不太好,所以都只是偶爾嘗嘗了。”
自灌香腸衛生狀況堪憂
記者走訪的幾家香腸加工店,對衛生這一塊似乎都“很不在意”。大部分加工店,加工者們均不戴手套、口罩。把客人拿來的肉倒在塑料盆里,直接用雙手加佐料攪拌。灌香腸時,也是光手拿著小腸皮對著機器口灌肉,旁邊的墻上黑乎乎油膩膩一片。當記者問攤主們“絞肉機的殘留肉渣洗不洗”時,他們幾乎異口同聲:“每天收工之后會清洗,白天絞肉絞不停,都是干凈的,沒必要洗。”
個別講究點的攤主,會圍個圍裙,戴一次性手套或者橡膠手套。但一次性手套,似乎不是用一次就丟的,而是用一整天或者更長時間;橡膠手套則是用的時候套上,不用時就晾在椅子上,也不清洗。
同時,為了給顧客證明自己加工的香腸沒有任何添加劑,商販們會把各種調味料裝在敞口容器里,直接擺到門口的桌子上,給客人們看。一些臨街店面門口車水馬龍,風一吹便塵土飛揚,而裝佐料的容器并沒有蓋子,灰塵很容易附在上面。
一名消費者說,他去年在小區門口的菜市場里加工了十幾斤香腸,要不辣的,但加工回來,卻發現有一段香腸的顏色比別的更深,后來,這位消費者才發現,這段深顏色的香腸是辣味的。“我估計是上一個要辣的,然后他們沒有清洗機器,所以輪到我時,把辣味帶進來了。”
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逛菜市場的市民,大家似乎對加工香腸的衛生不那么介意。一位市民的說法很有代表性:“不干不凈吃了沒病,反正腌了之后還要煮熟的,煮的過程就在殺菌了。”
醫生提醒
腌肉好吃但不能貪嘴
腌肉、香腸好吃,但是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是,腌制品多吃對身體無益。人民醫院是子豪醫生說,腌制品對人體的傷害不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含鹽量太高,鈉鹽攝入過多會導致血壓升高,而且無錫人的鹽攝入量已很高了;第二個是腌制品中含有亞硝酸鹽,這跟腌制的材料無關,而是腌制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的。”對于食用腌肉的建議,是醫生表示:“這是一個傳統習俗,我們只能建議盡量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