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個年輕人展示無礬粉條。
一個金融高級白領,一個外企管理人員,一個阿壩師范的教師,一個手機連鎖店店長,一個華西醫科大學在讀博士后,5個來自不同領域的年輕人組成了創業團隊,來到四川宜賓市高縣復興鎮治安村的大山里,打造綠色食品——無礬粉條。7月25日,記者采訪了這個創業組合。
選項目看好紅苕量大價廉生態
胡志立之前就職于深圳一家金融公司,年薪近20萬元。在見到了成功的農場和農業產業化企業之后,回鄉創業的熱情讓他選擇辭掉工作。在一家知名港資企業上班的妻子崔秀榮為了支持丈夫,也辭掉了工作。去年6月,胡志立帶著妻兒老母回到了家。
胡志立很快找到了創業方向。痛感于食品添加劑的泛濫,經濟學專業出身的他洞悉到健康食品廣闊的市場前景。“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粉條,因為粉條的原料紅薯在當地產量很大,種植過程中基本不用農藥和化肥,價格也比較便宜。”
傳統手工粉條行業有句話叫 “無礬不成粉”,不加明礬,就做不出粉條。然而明礬所含的鋁離子食用后很難從體內排出,會誘發老年癡呆癥、貧血、骨質疏松等疾病,世界衛生組織2003年就將明礬列為了有害食品添加劑。
胡志立打算,設計一套新的工藝,生產無礬粉條。
創業計劃很快在朋友中產生共鳴,就職于阿壩師范擅長機械的張濤、在手機連鎖店當店長的營銷高手劉洪先后辭去原職加入創業,正在華西醫科大學攻讀營養學專業的陳菊也來入伙,而胡志立的妻子崔秀榮正好長期從事人事管理。五人各展所長,籌資50萬元,注冊了公司,開始籌辦無礬粉條廠。
創新品自行研發機器設備和工藝
在荒草滿坡的山上平地基,花最少的錢建廠房,自行研發機器再到廠家去定制……為了生產無礬粉條,5個年輕人跑遍了各地粉條生產廠家了解生產工藝流程。
粉條加明礬主要起絮凝作用,使粉絲晶瑩不渾湯、易分不粘連、走水不斷條。怎樣才能取代明礬的三個作用呢?
胡志立的團隊經過研究發現,傳統工藝用沸水糊化淀粉,而沸水溫度不能讓淀粉完全糊化,只有加明礬才能讓粉條晶瑩。如果能讓淀粉完全糊化,粉條不需添加劑就可達到晶瑩不渾湯了。為此,他們根據高壓鍋的原理專門設計了高壓高溫設備。針對傳統工藝的粉條都是若干根粉條并在一起出粉,如不加明礬,就不能一根一根分開的情況。他們設計了出粉孔間隔一定距離的出粉器,讓粉條出來時就沒挨在一起。傳統工藝里,粉條從水里出來就晾掛,如不加明礬走水,很容易斷條。他們又設計了專門的簸箕,先平放晾曬,再掛起來曬。
如此,三個技術難題全部攻克,他們實現了粉條不加明礬,不打芡,不手撕,全程用電,干凈衛生。
為了實現 “綠色健康”理念,胡志立的團隊在坨粉三道常規過濾的基礎上,還進行了再次攪拌,去除油粉、黃粉和底部細沙雜質,形成潔白的紅薯淀粉。光是這個試驗,就用掉近1噸坨粉。在試生產期間,有上千斤粉條沒有達到他們的標準,全部拿去喂了豬。
拓市場讓消費者免費品嘗體驗
經過半年的籌備、調試,今年1月8日,胡志立團隊生產的無礬粉條正式投產。春節期間,無礬粉條通過淘寶、微博、微信平臺以及各地朋友的推介,擺上了全國各地的餐桌。“沿海地區對健康食品的接納度更高,更容易推廣。”胡志立總結說。
為了讓無礬粉條走進平民大眾的日常生活,今年3月,胡志立團隊啟動了粉條免費品嘗推廣活動,宜賓市區餐館廚師成為第一批體驗者,不少廚師品嘗后立即訂貨,有的還主動推薦給其他餐館。
此后,免費品嘗市場推廣遍及宜賓區縣小區、超市、菜市場等,通過現場推廣、免費品嘗、對比體驗,無礬粉條逐漸獲得認可。“無明礬粉條技術不是難題,改變消費理念才是關鍵。”胡志立說,國家對于含鋁食品添加劑的管理日趨嚴格,消費者的觀念也將逐步轉變中,這讓他們更加堅信健康食品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