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西鄉塘區的部分科研院校參加了“三下鄉”活動。在廣西大學的展位前,展出的金邊螞蟥、穿山甲、黃粉蟲、蚯蚓等特種養殖項目,吸引了當地農民關注。來自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的科研人員介紹,特種養殖經濟效益可觀,愈來愈受到養殖戶的喜愛,在西鄉塘區一些鄉鎮,已經有農民靠養殖蚯蚓和螞蟥走上了致富之路。生長在廣西一帶的金邊螞蟥,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對防治“三高”和心腦血管疾病有特效,活體螞蟥在市場上的零售價為65元/公斤左右。
這次活動發放的資料、擺出的科技項目符合當地村民的“口味”,受到歡迎。“太好了,我正需要這方面的技術知識。”壇洛鎮群南村定力坡農民梁玉興進行相關咨詢后告訴記者,他養殖了300多只烏龜和一批家禽,村里還有十幾戶人家養烏龜,聽說用蚯蚓和黃粉蟲來喂養的家禽和烏龜,肉質滑嫩,蚯蚓和黃粉蟲的糞便也能做肥料,形成一條養殖生態鏈,正想找機會學習。
壇洛鎮東佳村村民馬國烈說,科技下鄉讓村民得到實惠。2010年,東佳村通過農民集資+合作社的模式,投資100多萬元,種植了100多畝葡萄,可四年過去后,葡萄還一直沒結果實。眼看投入得不到回報,農民們灰心喪氣,準備砍掉葡萄架。2015年春,西鄉塘區科技局請農科院專家到地頭問診,發現葡萄不結果是管理和技術原因所致。對農民進行培訓后,當年7月和10月,100多畝葡萄地兩次結果,葡萄得以上市銷售。
2015年,西鄉塘區文體科技事業費累計支出4404萬元,比上一年增長11.32%。西鄉塘區單位和個人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居南寧各縣區首位。當天,西鄉塘區相關部門還將2000多冊種養科技書籍贈給當地農民,并為獲得十星級文明戶的家庭頒發了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