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額雁
外貌特征:
脖子較長。腿位于身體的中心支點,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邊緣鋸齒狀,有助于過濾食物。
地理分布:
東部沿海
野外生活環境:
棲息于北極苔原帶富有矮小植物和灌叢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澤及其附近苔原等各類生境。
食性:
植物性食物
繁殖習性:
在第3齡時性成熟和首次繁殖
白額雁:
1 外貌特征,白額雁是大中型雁類,雌雄間差異不明顯,上體大都成灰褐色,額和上嘴基部具有一寬闊白斑(典型識別特征),下體白色,雜以黑色不規則的斑塊,體形與豆雁相仿,略小于灰雁和鴻雁。體長約65~80厘米,體重2~3千克。
2 地理分布,在遷徒季節,白額雁途徑我國內蒙古呼倫貝爾,黑龍江中部哈爾濱,遼寧南部營口、遼河、西南部朝陽,新疆西部,西藏昌都地區西南部,越冬時節,在我國的長江中下游、東部沿海各省直至臺灣等地均可見到白額雁。白額雁在我國為冬候鳥。
3 野外生活環境,白額雁在繁殖季節主要棲息于北極苔原帶,富有矮小植物和灌叢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澤在其附近苔原等各類不同的環境
4 食性,白額雁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食,白天躲在陸地覓食,晚上多在水面上休息。通常天一亮即成群飛往它們喜歡的陸地開始覓食,中午回到棲息地休息和喝水,然后再次成群飛到覓食處覓食,知道太陽落山才回到休息地休息,夏季,白額雁主要以馬尾草、棉花草等苔原植物為食,秋冬季節主要以水邊植物為食
5 繁殖習性,白額雁在北極苔原帶繁殖。通常在第三齡時性成熟,并且開始首次繁殖,配對通常在第二年或開始繁殖前的冬天,它們的結合力較穩固,一旦形成,通常不再變化,繁殖期為每年的6~7月,通常在5月中旬至5月末即成小群地到達繁殖地。到達繁殖地后不久即成對火成家庭群分散開來尋找適合的營巢地,一般不利用上年的舊巢。開始營巢后跟隨父母到達繁殖地的幼雁和壓成體離開父母,它們通常在6月中旬產卵。一窩產卵數通常是4~5枚,最多可到7枚,最少3枚。孵化期為26~28天,雛雁具有早成性,幼雁孵出后的第二天,成雁即帶領幼雁進入富有蘆葦等水生植物的水域中,大約經過45天的雛雁期,幼雁即可飛翔,與此同時,成雁亦開始集中換羽,暫時失去飛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