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阿城說:“于是所謂思鄉,我觀察了,基本是由于吃了異鄉食物,不好消化,于是開始鬧情緒。”所以,最解鄉愁的,還是家鄉的美味。記者乘著高鐵,終于在臘月二十九深夜趕回了家鄉,為的就是能在羊肉館春節打烊前美美地吃上一頓正宗水盆羊肉。
“起床了么?娃從北京回來了,咱咥羊肉走!”一大早,聽見老爸在客廳里打電話,約幾位親戚朋友一起下羊肉館。
早上五點多,天剛剛亮,羊肉館里就擠滿了人。館子里鬧哄哄,二三十平方米的空間,只有幾張大方桌,有一家人端著碗邊聊邊吃的,有端著大盤子來回竄跑堂的,還有站在一旁焦急等待的。
館子前店后廠,由一個開放的窗口連接。制作的師傅從窗口喊一句:“58號,優質的,對了!”遠在幾米之外的食客聽見后,隨即也喊一聲“好”,自己走過去端。陜西人說話聲音大,怕是在飯館里練就的本領。
每個人的羊肉、現烤的月牙燒餅、一碟糖蒜、一碟香菜上齊后,都迫不及待地開始“掰”饃。在陜西,羊肉泡饃不止一種。以西安為界,咸陽、興平、周至、岐山、寶雞等關中西府是“羊肉煮饃”,三原、涇陽、合陽、大荔、蒲城等關中東府是“水盆羊肉”。前者先掰饃、后用肉湯煮,后者先上肉湯、后掰饃泡。我家地處東府,以水盆羊肉著稱。據說,水盆羊肉之名是因煮羊骨、羊肉的鍋,形似大水盆。
與物產富饒的江南相比,西北一帶相對匱乏、單一,因而造就西北人簡樸的飲食結構。水盆羊肉是一種“大道至簡”的風味,大碗里除了幾塊煮得酥軟的羊肉,就是用十幾種大料調制的羊湯,絕無木耳、黃花、粉絲之類混淆味蕾。
見素抱樸,這對羊和燒餅的要求極高。家鄉的羊肉館素以剔骨“同州羊”為上選,肉質細嫩,據考證是西魏時由皇家在同州(今陜西省大荔縣)沙苑地區設場、選育而成;食面為主的陜西人,能把面粉玩出千百種花樣,烤制又香又酥的燒餅,則是輕而易舉之事。
如是一來,家鄉的水盆羊肉則成為地理意義上的風味,少了本地食材,如同缺失靈魂。水盆羊肉是關中東府最夯實的生活,它和重要的日子、重要的人纏綿在一起,記憶中夾雜著熱乎乎的羊湯和獨特的香味,無論身在何方,它都是頑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