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對蝦養殖對水質要求比較高,PH值要求在7.8~8.7之間,日波幅小于0.5(上午6~8點和下午15~17點各測一次。PH值小于7.8時施用石灰(每次2~5kg/畝米)來調高;PH值大于9,先用少量食醋快速調節,然后定期潑灑安消酶穩定水質。

南美白對蝦養殖水質大全圖片
常見的好水色有以下幾種:黃綠色以硅藻為主,綠藻、裸藻次之;草綠色以綠藻、裸藻為主,油綠色主要是硅藻、綠藻、甲藻、藍藻;茶褐色以硅藻、隱藻為主,裸藻、綠藻、甲藻次之。
常見的壞水色有以下幾種:若蝦池水色呈暗綠色則是藍綠藻過度繁殖的結果;黑褐色與醬油色是鞭毛藻、裸藻、褐藻等大量繁殖所致,這種水色主要是由于投喂過量、殘餌過多、底質惡化老化等原因造成;黃色水主要含有金黃色鞭毛藻;水色轉紅是由纖毛蟲、夜光蟲等原生動物滋生或輪蟲大量繁殖所引起;乳白色是由細菌大量繁殖造成藻類突然死亡而引發的;臭清水是由浮游植物大量死亡所致;澄清色是水中浮游生物少的表現;水呈灰藍色且有魚腥味,可能是魚腥藻或擬魚腥藻大量出現所引起的;水色泛白是橈足類過多所致;水色混濁的水體含泥漿和有機碎屑較多。這些水色均為不好的水色,對養蝦極為不利。另外,如果水色發暗,水質粘滯,在下風口和增氧機周圍有大量白色泡沫,且經久不散,說明水體中有機質多,水質已老化。
水色呈藍綠、灰綠而渾濁,天熱時常在下風的一邊水表出現灰黃綠色浮膜,表明水質已老化,以藍藻為主,而且數量占絕對優勢;水色呈灰黃、橙黃而渾濁,在水表有同樣顏色的浮膜,表明水色過濃,水質惡化,以藍藻為主,且一開始大量死亡;水色呈灰白色,表明水體中大量的浮游生物剛剛死亡,水質已經惡化,水體嚴重缺氧,往往有泛塘的危險;水色呈黑褐色,表明水質接近惡化,可能是施用較多的有機肥、水體中腐殖含量過多,以隱藻為主,藍藻次之;水色呈淡紅色,且顏色濃淡分布不勻,表明水體中的水蚤繁殖過多,藻類很少,溶氧量很低,已發生轉水現象,水質較瘦。
茶色或茶褐色水?

黑紫色或醬油色

灰綠、灰藍或暗綠色

渾濁、分層、黃泥水

醬紫色或磚紅色

青苔水

白濁水

幾種異常水質處理?
池水變渾濁:前期“肥水”后沒有及時放苗,浮游動物(俗稱水蚤)大量繁生,吞食池水中有益單胞藻,“水蚤”缺氧死亡產生大量有毒物質,造成渾濁;中后期蝦池水質透明度降低,陰雨天氣,池水缺氧時有益藻大量死亡(俗稱倒藻)也會使蝦池水質變渾濁。“倒藻”常常是對蝦早期死亡綜合癥發病誘因,應及時采取措施。
處理方法:及時全池潑灑1.5毫克/升高效凈水寶和1.0毫克/升~1.5毫克/升綠水寶,第二天補施氨基酸肥水素,促進新藻生長,2天~3天后水質可轉好。
水面出現泡沫狀飄浮物:夏季高溫或天氣突變,蝦池水面常聚集一些泡沫狀飄浮物,消耗水體溶解氧,是水質富營養化表現。
處理方法:平時定期潑灑沼澤紅假單胞菌、芽孢桿菌等有益活菌,以分解池水有機殘渣。水面泡沫狀飄浮物出現時,及時潑灑1.0ppm~1.5ppm排毒養水寶和1.5ppm高效凈水寶。
池底繁生青苔:前期肥水不足,池水透明度大,池底光線適宜,青苔(水網藻、絲狀藻等)大量繁生,將池中營養鹽耗盡,水質清澈透明,對蝦容易被其纏繞窒息死亡。
處理方法:(1)前期早些加深池水,施肥繁殖單胞藻,使底層光線不足,青苔難以萌發和生長。(2)青苔大量繁生時應及時用0.3ppm苔速凈拌細沙全池潑灑,青苔集中處多潑灑,開機增氧。(3)2天~3天后青苔死亡浮于水面,人工撈除,避免青苔腐爛分解敗壞水質。適量換水,并全池潑灑1ppm綠水寶解毒,改善水質。
藍藻暴發:藍藻大量繁殖,池面出現藍綠色、銅綠色藻類群,聚集漂浮于水表層,有腥臭味。池水ph常超過9。產生原因池水氮、磷比例失當,當磷含量過大時,藍藻易大量繁生,分泌毒素,會使對蝦中毒死亡,極易誘發對蝦早期死亡綜合癥暴發。
防治方法:(1)白天有風時蝦池下風處聚集大量藻體,用人工撈除。(2)用0.8ppm~1.2ppm絡合銅全池潑灑,同時開機增氧,傍晚在池塘四周拋撒粒粒氧。2天~3天后適量換水,并潑灑1.0ppm綠水寶。(3)溫棚養蝦出現藍藻時不宜潑灑絡合銅,以防藍藻大量死亡分解產生有毒含氮物危害對蝦,宜采用人工撈除。
水體水色發白:池塘水體水色發白在養殖前期通常是由于浮游動物過多或者浮游植物突然大批死亡,單細胞藻類不能正常生長所致;而在養殖后期因為天氣突變、溶氧缺乏、毒素增加、代謝障礙、攝食投喂、消毒治病不當等也可造成單細胞藻類非正常大量死亡,進而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或浮游動物繁殖過剩所致。
防治方法:①首先要多開增氧機,然后排掉部分底層水并引進部分新水;②采用驅氨凈水劑,增氧劑,光合細菌;③引進新藻種,并適當肥水;④發白水體如果氨氮或亞硝酸鹽的含量過高,應該先使用驅氨凈水劑如沸石粉、氯化鋁,同時控制或停止投喂飼料,待大部分的浮游動物被攝食或死亡后,再引進部分新水,并進行肥水;⑤對于輪蟲等引起的水體發白,可先不間斷增氧,次日清晨沿池塘四周潑灑殺蟲劑并于上午增施磷肥;
⑥潑灑維生素c等,減輕魚類的應激。
水體水色偏瘦:水體只有保持一定的肥度,才能維持水體中良好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對于偏瘦的養殖水體,常采取的措施是施肥,但應該注意施肥的方法:
①在池塘養殖中,往往采用施足有機肥,追施無機肥的方法,在春季多施氮肥,夏季多施磷肥,以磷促氮,這樣既滿足浮游植物對氮磷吸收比例,又不使氨氮過分富積;
②在追肥時應把無機肥充分化開,選擇晴天上午均勻潑灑,切忌潑灑后立即開啟增氧機,以便營養成分被浮游植物充分吸收。
③如果檢測水中氨氮偏高,而水又很瘦,可采取多次晴天上午用鐵鏈、棕繩等拉、攪底泥,同時開啟增氧機,這樣使富積底泥的營養成分釋放出來,既降低氨氮又肥了水。
水體水色呈紅色:水體呈現紅色通常是由硅甲藻或金藻成為優勢種群而引起,但也可能是原生動物或赤潮生物引起的。前者通常無大礙,而一旦天氣突變,藻類大量死亡并產生大量毒素,造成水質突變惡化,甚至造成水產動物中毒死亡。因此,池水一旦變紅,必須及時改良。
主要處理措施是在天氣晴好時,先用季胺鹽碘等消毒潑灑,第二天再用雙氧氯、強氯精等潑一遍,適當換水3天后再視情況追肥一次。如果是原生動物引起的,也需用敵百蟲等及時殺滅,并及時培育新藻種。
水體水色呈黑色、發臭:水體發黑、發臭表明池中較多有機質(如殘餌、動植物尸體、排泄物、池底腐殖物等)未得到及時轉化,沉入池底后進行腐敗分解,不僅消耗大量溶氧,并產生大量硫化氫、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致使池塘底泥發黑、發臭,危害水生動物健康,造成動物機體免疫力下降,易被病原微生物侵襲,甚至泛塘。
防治方法:一旦發現水體出現底泥發黑、水發臭,應快速沉降水體有機物,更換底層水,同時采用二氧化氯等強氧化劑氧化或殺滅過多的有機物和微生物,并充分增氧,2-3天后用改水劑、底質改良劑及活菌制劑加速池底有機質或腐殖質的轉化。最為關鍵的是要及時通過引入新水新藻,并加施磷肥,及早培育出新的優勢藻類。
水色呈黑褐、紅棕、濃黃色水:養殖水色呈黑褐、紅棕、濃黃色主要是因微囊藻、甲藻、三毛金藻成為水體中的優勢種所致。黃色水尤其在ph值下降時易產生;而黑褐色水體多與投喂劣質飼料、殘餌過多、水質和底質老化有關。因為許多鞭毛藻能分泌毒素,使水產動物神經受到麻痹,甚至中毒、死亡。
防治措施:
①人工打撈藻類;②晴天上午于下風口多次潑灑硫酸銅、硫酸鐵合劑殺滅藻類;③有條件養殖戶可通過換水,利用潛水泵將集中于下風口的藻類排除,加注相臨魚池水質較好的水;④施肥,微囊藻、甲藻為優勢種的水體多施磷肥少施氮肥,而三毛金藻為優勢種水體施硫酸銨為最好;⑤經常開增氧機,通過暴氣散發有毒氣體。亦可采用具有增氧漂白作用的增氧劑。
水體藍綠藻水華:高溫季節,隨著投餌量的不斷增多,殘餌、糞便、魚類自身代謝產物的不斷進入使得池塘封閉水體富營養化。尤其在強堿性和高氮低磷的養殖水體,更容易出現藍綠藻類水華。形成藍綠藻水華的水體表面往往形成一層綠色的油膜,以云斑狀、帶狀在水面上漂浮,并有難聞的臭味。養殖戶稱之為“老綠水”。在生長良好的池塘中浮游植物量一般應在100mg/l以內,100mg/l大致是鞭毛藻池水“肥水”和“老水”的分界線。而藍藻塘的“肥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往往超過200mg/l。
防治措施:①加大換水量,最好將表層的肥水換掉;②在晴天中午機械增氧;③控制投飼施肥。減少投飼量,盡量不投散料、粉料,避免飽食排泄和飼料散失而肥水;④不或少施氮肥適當施用磷肥,加速喜磷的硅藻類優勢種群形成,抑制藍綠藻的繁殖;⑤使用螯合銅濃度0.6-1.0g/m3,以改進傳統使用硫酸銅殺藻的辦法;使用0.7ppm雙硫合劑在晴天上午于下風口潑灑,以防因浮游植物缺氧死亡而壞水;⑥生態防治。放養適量的羅非魚或花白鰱,攝食利用藍綠藻;移植水生植物如水葫蘆等減少水體肥度;⑦在高溫季節抑制藍綠藻不可用生石灰。
對蝦苗放養水質要求及調控方法
1、放苗前要檢測池塘里水的ph、氨氮、溶氧等理化指標,均正常后方可放苗。
2、肥水下塘,池水透明度掌握在35~40厘米,池水呈黃綠色或紅褐色,浮游生物豐富,保證蝦苗有充足的天然餌料。
3、蝦苗放養前要先經過試水。試水的方法:可用水桶裝些池水,放入蝦苗,經半個小時的觀察,對蝦苗活動狀況正常,證實池水毒性已消失,方可大批量地放養蝦苗。
4、要注意裝蝦苗塑料袋水溫與池塘水溫間的溫差要小,可將塑料袋放在水上,打開袋口,慢慢加入池塘水,待兩者水溫基本一致后再將蝦苗放入池中。
5、ph值是水質的重要指標,中國對蝦苗的生長ph值范圍7.8~8.6,池塘中水ph過高或過低,均會造成對蝦苗的大量死亡,如出現ph過高可用如下方法處理:一是加注新水,并適量換水;二是施用沸石粉、滑石粉調節,每畝每米水深施用1~2千克,可降低ph值0.5~1.0。如出現ph過低可用如下方法處理:一是用生石灰調節,10~15公斤/畝,要兌水多次進行潑灑;二是加速培植浮游植物,促使藻類繁殖。
養殖南美白對蝦前期中期后期水質處理
(1)前期水質調控。蝦苗投放入池后,幾天后,水體中的浮游動物如枝角類、橈足類和輪蟲等會攝食浮游植物,而蝦苗會攝食浮游動物,加上浮游植物本身生長老化,使水體中生物組成發生變化,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會減少,蝦池水色會變化。此時要根據池水狀況和天氣情況,適當追施肥料。肥料選擇和施肥量,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決定。此時,控制水質標準是“肥”“活”。
(2)中期水質調控。投放蝦苗一個月后,蝦苗轉向攝食人工配合飼料為主。此時浮游生物在蝦池的作用,主要是調節水體的環境,調控透明度等,因此必須控制浮游動物的生長。由于投喂人工飼料不斷增加,池內殘餌相應增多,加上蝦的排泄物和池內浮游生物死亡形成有機物的沉積,使蝦池變“肥”,此時要設法減“肥”。調控的方法,一是向池內潑灑一些氧化消毒劑(注意濃度不能過高),把池底沉積的有毒物質氧化,降低毒性,同時可殺死一些藻類,降低池水“肥”度;二是添加新水,最好是加注清潔的淡水。調控水的標準應達到“清”“活”“爽”。“清”—清凈、無混濁、無明顯的懸浮物;“活”—水色有變化,不是死水;“爽”—清爽。
(3)后期水質調控。對蝦養殖進入后期(60天以后),隨著蝦的長大投餌不斷增多,蝦的排泄物不斷增多,加上池中浮游動物的不斷老化死亡,造成池底有機沉積物增多,蝦池自身污染日益加重,此時要特別注重水質管理和調控。后期水質的標準應達到:水深褐色而不濁、不渾,聞到藻味而不臭,手感較清爽而不粘稠。
調控水質
就南美白對蝦養殖而言,其理想的水色是由綠藻或硅藻所形成的黃綠色或茶褐色,但是到了養殖后期由于池水富營養化,水色往往變成深綠色,甚至滋生大量藍藻。因此需要采取換水或施藥等措施來殺滅藍藻。每畝1米水深可用沸石粉10公斤~15公斤兌水全池潑灑,使之絮凝藍藻,或者每天換掉總水體的10%~15%,連續換水2次~3次,可達到較為理想的水色。
改善環境
南美白對蝦養殖后期,餌料投喂量較大,易造成池內殘餌和蝦類排泄物不斷增多,水色變濃,水質惡化。每7天~10天可使用一次底質改良劑和微生物制劑(如芽孢桿菌、光合細菌、em菌等),劑量按產品說明書使用,徹底分解水體底部殘留的大量有機質,使其轉化為無機鹽,避免有機質腐爛發臭而產生有害物質,達到改良底質、凈化水質的目的。
選擇餌料
南美白對蝦養殖后期餌料投喂,既要考慮到南美白對蝦健康生長的需要,又要兼顧到水體環境,具體應做到“定時、定量、定質、定位”原則,并根據養蝦密度、水質條件、天氣變化、蝦類活動情況等靈活掌握,適時調整,盡量做到少量多餐、科學投喂。
合理增氧
南美白對蝦養殖后期,水色變濃,水質惡化,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毒物質含量較高,因此要充分發揮增氧機的“增氧、攪水、曝氣”三大功能,改善水質,降低水中有毒物質含量,實現水質的“肥、活、嫩、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