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蝦養殖產業聯盟黃會長發表冬蝦養殖寄語
近幾年來,露天養蝦接連遭遇失敗,白對蝦的養殖產業一度急劇萎縮,露天高溫天養蝦暴露出來的問題層出不窮,自2014年以來,南美白對蝦的精養面積急劇減少,養殖成功率低,空塘率越來越高,養成大蝦出產率低,養殖效益一年不如一年已成為白對蝦露天養殖的常見態勢!然而,冬棚養殖卻悄然興起(福建、廣東、廣西地區今年估計達12萬畝),方興未艾,冬棚養蝦的技術水平、成功率、產量、效益越來越突現!冬棚養殖,如火炬如荼,熱情不減,由福建、珠三角逐漸向湛江、廣西漫延,冬棚養蝦正在努力開創水產養殖的新格局、新業態!那么,冬棚養蝦為何如此引起大家的關注?冬棚養蝦是否真的有如此誘人的魅力?!在此我想,這首先基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白對蝦露天養殖遇到了前所未所的困難與困惑:白對蝦露天、高溫天養殖連年大面積失收,病害肆虐,白便、耗底問題已嚴重到了防控難度大、用藥成本高、不可挽救、甚至于無計可施的地步,這大大地挫傷了蝦農的積極性。
二是,春夏季露天養殖面臨著氣候多變、細菌性疾病高發、養殖水體養護難度大、養成大蝦售價波動大、相對冬蝦較低、總體養殖效益差等諸多問題的困擾和挑戰。
三是,冬棚養殖雖然大多泥底池塘畝產量并不高(泥底池塘畝產500-600斤),養殖周期相對較長(120天左右),但細菌病毒危害相對沒那么激烈,養殖成功的可控性相對較易把握,而且大蝦出售時屬于反季節上市場階段,售價較高,總體上是養成利益可觀、風險可控,問題較少,出現養殖管理問題處置、調理回旋的余地較大,同時冬棚養殖能有效解決了過往冬天池塘閑置、養殖池塘年利用率不高的問題。
從以上三方面的原因也可以看出:冬棚養蝦不只是蝦農趨利避害去解決白對蝦養殖出路問題的一種做法,然而更多的是體現了對白對蝦養殖技術的可控性和可行性,這個可控性與可行性正是對傳統白對蝦養殖技術、養殖管理思路與方法的一次變革與提升!這種變革的意義體現在:
一是打破了長期以來白對蝦成功養殖只能靠天吃飯的魔咒,變被動為主動,發揮了水產養殖的能動性,體現了一種“人定勝天”的革新勇氣與變革力量。一直以來,白對蝦的養殖產業呈現一種混亂的發展狀態:蝦塘的開發亂挖亂占亂用,沒有統一的規劃;養殖管理規范也沒有統一的思路與方法,種苗、蝦藥、飼料呈現一種混亂的發展導向狀態,露天養殖這種開放型的、錯位混亂的導向狀態造成的惡果就是:養殖水源的大面積交叉污染、菌藻失衡、赤潮生物危害,有害細菌、病毒的變導和耐藥性,弧菌、藍藻大面積爆發、白便、耗底大肆橫行,蝦農盲目跟風養殖、亂排亂放亂用藥,對待水體養護和對蝦病癥問題只能采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一直處于賒銷養蝦、窮養蝦的狀態。這種白對蝦養殖的病態發展,帶給廣大蝦農的不是革新的勇氣,而是一種養蝦的宿命論:人算不如天算!把養蝦的失敗全部歸于氣候、命運、種苗等那些不可控的、蝦農自身無法把握又無計可施的因素!露天養殖的沒落,是白對蝦水產養殖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陣痛,是濫用水產養殖資源、盲從發展需要付出的一種代價;而冬棚養殖的興起,大家把焦點集中在一個塑料薄膜溫棚上,共同面對溫棚養殖要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心往一處用,勁往一處使,很多溫棚養殖的技術難題便能迎刃而解,溫棚養殖產業的春天就會到來,從而就更能喚醒人們對養殖資源的倍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從對利益的盲目追逐轉向對養殖產業資源中的水源、種苗、飼料、蝦藥等養殖資源品質問題的關注;從對蝦病和水質問題的亂治亂排中轉向對防控養護技術的關注;并通過對白對蝦養殖技術新試驗、新方法、新思路的探討,從成功養蝦只靠天吃飯的悲觀宿命論中轉向對可控養蝦新技術方法、思路、過程與環節的重視與關注,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說,冬棚養蝦也正預示著可控養蝦新時代的到來!
二是,白對蝦成功養殖產業的最終出路就是要能把不可控的因素變為可防可控的因素,把水產養殖能動的因素表現出來!白對蝦露天養殖出現的問題不是弧立的、片面性的,而是產業鏈上系統性的問題!冬棚養殖,對產業鏈上的種苗、飼料和蝦藥企業都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思考與挑戰,白對蝦露天養殖的失敗失收,帶給廣大蝦農朋友的不僅是經驗與方法上的檢討,而更多的是利益觀念上的改變,是養殖技術與養護思路上的革新!
冬棚養殖或許并不是實現白對蝦效益養殖最佳的模式、最終的出路和最有效的方法;冬棚養殖,或許也只是對春夏季露天高溫天養蝦的一個有益的補充,一劑撫平春夏季養蝦失收傷痛的“苦口良藥”;但至少這味苦藥,帶給我們的不僅有陣痛的反思,還有更多前行的勇氣與希望!我曾經說過:如果說發展是一種收獲,那轉型就是一種持續發展的革新,發展和轉型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白對蝦的養殖從來就沒有模式可循,也不可能只“靠天吃飯”。但當冬棚養殖能真正引導廣大蝦農走出靠天吃飯的桎梏時,工廠化或露天高密度的綠色、可控生態養蝦技術的新時代就會如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