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蚯蚓是一種優質的餌料,干體內粗蛋白含量高達70%左右,同時還能處理有機垃圾、畜禽糞便,把這些東西轉變成優質的有機肥,能夠起到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蚯蚓還是最好的工業原料之一,從蚯蚓中可提取多種酶和活性物質,用于醫藥、食品、美容產品、環保工業。
蚯蚓性喜溫暖潮濕。在自然條件下,除嚴冬或干旱外,一般在暖和季節都能繁殖。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一年四季都能繁殖。蚯蚓從卵繭產下至發育成熟并開始產卵作為一個生育周期,其生長發育與環境條件有很大關系。
一、蚯蚓生長發育與環境條件的關系
1.蚯蚓溫度
蚯蚓是喜溫動物,野生蚓在久旱、嚴冬及高溫季節會鉆入生土層潛伏休眠。人工養蚓,要調節好溫度,使蚯蚓全年都能生長繁殖。蚯蚓的最適生長溫度在25℃左右。蚯蚓是雌雄同體的動物,但必須異體交配。性成熟的蚯蚓(即出現生育環)在交配1周后各自產卵。但產卵頻率與溫度有很大關系。溫度低于10℃時,要35天左右才產卵一粒;溫度在18~25℃,濕度30%~50%,通風換氣好時,一般1.5~4.5天就產卵一粒;當溫度高達35℃時,產卵數量下降。卵繭孵化與溫度也有很大關系。當溫度低于8℃,卵繭停止孵化;15℃時,卵繭約33天孵化出幼蚓,孵化率97%,平均每個卵繭孵出幼蚓6.8條;當平均溫度在20℃時,19天孵化幼蚓;32℃時,10天便可孵出,但孵化率僅33%,平均每個卵繭孵出幼蚓2~3條。孵化過程中,當卵繭積溫達到220~260℃時,幼蚓便可孵出(卵繭積溫指每日扣除卵繭在8℃以下停止孵化的無效溫度后逐日積累的能使卵胚胎發育的有效溫度總和)。所以把溫度控制在18~25℃最利于蚓產卵孵化。幼蚓生長38天左右達到性成熟,全生育期60天左右。一條蚯蚓一個月內產的卵繭,逐漸能孵出50~80條小蚯蚓。
2.蚯蚓食性
蚯蚓是腐食性動物,喜歡生活在含有大量有機質的土壤里,難以在一般耕地中見到。所以利用動植物的有機廢棄物可以大量人工養殖。它食性廣,畜禽的糞便以及稻草、各種鮮、干青草,樹葉、瓜果、菜皮、甚至泔腳等經發酵后都能食用。蚯蚓一天的攝食量與自己的體重大致相等,其中一半作為蚓糞排出。生產一噸鮮蚯蚓,約要攝食70~80噸有機垃圾。
3.蚯蚓濕度
濕度與蚯蚓的生長,產卵及卵繭孵化的關系很密切。蚯蚓體內含有約80%左右水份。如久不澆水,會造成蚓體萎縮,影響產卵,甚至自溶死亡。在蚓床含水份30%左右時,蚯蚓吃食多,生長快,產卵多,孵化率高。
4.pH值
蚯蚓床的酸堿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危害蚯蚓生長,以pH值6~8為宜。
5.空氣
用空氣流通和不流通的二種不同條件飼養蚯蚓30天,它的產卵數分別是7.8粒和1.4粒,差距較大。空氣中一般含氧20%,含二氧化碳0.03%~0.06%。若二氧化碳含量超過1%,就會影響蚯蚓的產卵。
二、蚯蚓高效養殖技術
1、 蚯蚓種的選育
適宜于飼養的蚯蚓種類有赤子愛勝蚓、威廉環毛蚓、湖北環毛蚓等,其中赤子愛勝蚓比較適合作為增潤林蛙的餌料。目前被廣泛養殖的 "大平2號"、"北星2號"是我國70年代末從日本引進的,南京大學許智芳教授的論證結果表明:它們實屬赤子愛勝蚓,只是經過人工馴養后,在優良條件下提高了體重和繁殖率,引入我國后其年繁殖率可達2000~3000倍。"大平2號"易于飼養、適應性強,但是容易退化,在養殖過程中要作好提純復壯工作。 引種時可以直接引進成體蚯蚓,也可以將未經分離的養殖蚯蚓的培養基直接運到新的養殖場進行養殖。
2.蚯蚓場地與放養
蚯蚓床一般5米寬,中間走道70~80厘米,但如用車送料,則寬度均應增加。走道填高30厘米以上,兩邊兩條蚯蚓床各寬2米,在兩條蚯蚓床的外側開溝以利排水。 蚯蚓在室內外均能養殖。南方夏秋季節氣溫高,室內養殖較好。但室外可進行大面積養殖,低溫時可利用太陽能增溫。但場地一定要選在靠近水源和交通方便的地方。農村可利用村旁或林間空隙處。養殖面積大時要裝水管或自動噴水器。
蚯蚓床做好后,把發酵好的飼料橫放在蚓床上,成20~30厘米寬的條形,間隔10~15厘米。放蚓種前先澆濕蚓床,然后把蚓種放入無飼料處,放養密度0.5千克/平方米(約1000條),然后補澆一些水,利于蚯蚓活動。忌在蚓床上堆滿畜糞后放蚓種,以免造成蚯蚓種損失。
3、蚯蚓飼養基的制備
蚯蚓主要以腐敗的有機物質為食。只要是無毒、酸堿度適宜(PH6~7)、鹽度不高、經微生物分解后的有機物質都可作為蚯蚓的飼料。例如禽畜的糞便、農副產品經過加工后的下腳料、酒糟、糖渣、鋸末、生活垃圾、動物內臟、各種雜草落葉、枯枝朽木及食用菌培養后的廢棄物等,均是蚯蚓喜食的飼料。為了達到增產和豐產的目的,飼養基的制備是關鍵工作:因為食物對蚯蚓的影響不僅表現在數量上,而且也表現在質量上。食物對蚯蚓產繭、繁殖有著直接的影響。例如用牛糞、羊糞來飼喂蚯蚓,比用粗飼料和麥秸飼喂的蚯蚓所產的蚓繭數量高出幾倍到十幾倍。
雖然蚯蚓對飼料的要求比較粗放,但集約化、大規模養殖,飼料的制備是必需的。蚯蚓飼料制備過程中最主要的一個環節是飼料有機物必須充分發酵腐熟,使之具有細、軟、爛,營養豐富,易于消化,適口性好等特點。如果投放未經發酵腐熟的飼料來養殖蚯蚓,蚯蚓不但拒食,而且未經發酵的飼料會因時間的推移而發酵,由此而產生高溫(60~80℃)和釋放出大量有害的氣體如氨氣、甲烷等,會引起蚯蚓大量死亡。 雖然蚯蚓以腐敗的有機物質為食,但它們對各種有機物質有一定的選擇性,在自然條件下,蚯蚓主要選食枯枝落葉等含有豐富鈣質和蛋白質的有機物。許多蚯蚓對酸甜、腥味特別敏感,因此在飼料中若加上一些腐爛的瓜果,禽、畜、魚的內臟以及洗滌禽、畜、魚后的水,更能增加蚯蚓的食欲。
3.蚯蚓適時添料
蚯蚓的食性廣,幾乎什么都吃,但關鍵是飼料一定要完全腐熟。堆肥需經30天,或挖成塘,把水草、青草、瓜果、菜皮及泔腳等放在禽畜糞水中發酵更好。因蚯蚓一天吃的食物與自己的體重大致相等,所以要"適時"添料。"適時"指蚯蚓床還有二成飼料時采集蚯蚓后添料。添料必須成梅花形,料堆之間留5~8厘米空隙。畜禽糞過薄要澆成條狀。留1/3~1/4的空隙面積,并在添料前先澆水。雷雨易將剛添一二天的牛糞沖平,形成板結,不透氣,蚯蚓受悶加上地溫高,蚯蚓床邊上的蚯蚓會爬入溝里,有的竄到蚓床表面,如尚有未發酵好的畜糞正在產生沼氣,蚯蚓碰上立即死亡。因此在雷雨前后要勤觀察,添料后未蓋草的,在雷雨前后把蚓床上剛添的畜糞扒開20厘米寬。冬季蚯蚓床上全部蓋一層薄料,也會造成蚯蚓死亡。久不添料又不澆水,會造成蚓體縮小,蚯蚓無法生存時自溶死亡,但它會留下一批卵繭。
4、蚯蚓飼料發酵腐熟前的加工
蚯蚓的飼料一般可分為基礎飼料和添加飼料兩種。前一種是蚯蚓必需的,是長期棲息和取食的基本飼料;后一種是為蚯蚓補充基礎飼料消耗的飼料,是在養殖蚯蚓時經常向飼育箱、床內投放補充的飼料。不過無論是基礎飼料,還是添加飼料,在堆制發酵前,必須首先進行加工。如植物類的雜草、樹葉、稻草、麥秸等一般要切成1厘米左右長短;蔬菜瓜果、禽畜下腳料等要切剁成小塊,以利于發酵腐敗;生活垃圾等有機物質,必須進行篩選,剔除碎磚瓦礫、橡膠塑料、金屬、玻璃等無機廢物,然后進行粉碎。
5.保濕通氣
蚯蚓床是養育蚯蚓的場所,要十分重視溫度,濕度和通風換氣。要經常澆水保持濕潤。夏季每天澆水1次,低溫期5~10天澆水1次,涼爽期3~5天澆水1次,使濕度保持在30%在右。并要認真做到常年蓋層草,保濕通氣。這樣能促進蚯蚓多吃食,生長快,產卵多,卵繭孵化率高及幼蚓成活率高。我們于1994年作了蓋草對比試驗,結果表明,蓋草簾的蚓床蚯蚓產量提高了80%。另外,蓋草后如遇到較大雷雨,可避免蚓床表層板結,并避免蚯蚓碰上沼氣造成死亡等情況。低溫期少數養殖戶管理不善,造成蚓體萎縮,產卵少等,原因有多種,如久不澆水,添加飼料不及時等,最主要的是未做好通風換氣工作。蚯蚓在缺氧條件下體色暗褐無光,體弱,活動遲緩,后代死亡多。尤其是尚未發酵透的畜糞,在薄膜內繼續發酵,產生沼氣危害蚯蚓。缺氧,魚群浮頭,易于發現,蓋在薄膜內的蚯蚓床缺氧則不易發現。只有做好通風換氣,增加氧氣,排出有害氣體才行。
6、飼料堆漚的具體操作方法
通常在溫暖季節里堆制的飼料堆,堆積到第二天,堆內溫度會逐漸上升;7天以后,料堆的飼料急劇分解、發酵,早晚有時可以看見料堆上 "冒白煙"。料堆里的飼料發酵達到高潮以后便逐漸降溫,當料堆內的溫度降至50℃左右時,便可進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時應注意,首先將料堆四周和上面表層未發酵腐熟的飼料收集到一塊,再將已分解發酵腐熟的飼料均勻混合,如發現結塊的應搗碎、弄細,然后再重新堆積,適量澆水,適量添加些可溶性氮素(如氨水、尿素等),但要混均撒勻。在飼料堆上面可以用葦簾、草簾或雜草、麥秸、稻草覆蓋,一則可以防止熱能的散失,起到保溫的作用,二則也可防止料堆水分蒸發和雨水的灌入。如料堆因發酵腐熟后上面塌陷時,要及時用四周的飼料填平,以防雨水的滲入而影響料堆的分解和發酵。料堆堆到半個月后進行第二次翻堆,目的是使料堆全部徹底地分解和發酵。第二次翻堆后可以繼續翻堆3~6次,每隔5天、3天和2天各翻堆一次。
7、堆漚發酵飼料的條件
養殖蚯蚓的飼料發酵方法較多,一般多采取堆漚的方法。堆漚法簡便易行,而且可大規模進行,在飼料堆漚時應具備以下條件:
(1)水分
在堆漚飼料時,飼料堆應保持濕潤,要有適當的水分,因為通常微生物活動和繁殖喜歡潮濕的環境。速成堆漚的飼料堆發酵最適宜水分為60%~80%,在配制時可以手握飼料,其水分可點滴流下,或以木棍插入飼料堆內,棍端濕潤為宜。
(2) 通氣
在速成堆漚飼料時,必須要注意有良好的通氣條件,因為分解飼料中的有機物質主要依靠好氣性細菌分解發酵,有良好的通氣環境,氧氣供應充足,可促進好氣性微生物的生長殖,這樣就可以大大加快飼料的分解和腐敗。為了有利于飼料堆漚的通氣,一般常采用糞料占60%,草料占40%相互混合堆漚。在堆漚飼料時,通氣情況往往與飼料堆漚時的堆積疏密以及飼料中所含水分多寡有關。
(3)溫度
在堆漚飼料時還應特別注意飼料堆內的溫度;飼料堆內的溫度過高或過低均對飼料堆的分解發酵不利。一般微生物生活的最適宜的溫度為15~37℃之間。
(4) 營養
在堆漚發酵飼料時,要充分考慮到分解發酵的微生物所需要的營養。
(5) 酸堿度
在堆漚飼料時還應充分考慮到飼料堆的酸堿度(即PH值),過酸或過堿均對飼料分解發酵不利。因為分解有機物的微生物對酸堿度反應十分敏感。
8.季節增溫增產
冬季在室外按規模大小采用多種增溫方法,爭取蚓床最低溫度在10~15℃以上,以提高蚯蚓生長和繁殖速度。
有的養殖戶在蚓床上平鋪一層薄膜,雖然蚓床溫度可比最高氣溫要高8~10℃,但到凌晨氣溫降到0℃以下時,蚯蚓床上只比外界溫度高1~2℃。所以平蓋一層薄膜不能達到所需溫度。經多年探索,我們采用以下兩種方法,在無錫地區能起到增溫保暖功效。
(1)竹架塑料棚:本人五年來在冬季利用太陽能養蚯蚓,使用竹架塑料棚,投資少、效果好,平均每天增溫10℃,按低溫期150天算,累計增溫1500℃,等于平均氣溫20℃的75天積溫,比一般養殖戶多2個月生長期,蚯蚓生長快,產卵早,孵化早,上市早,為全年高產打好基礎。在塑料棚的東西北三面掛上草簾子,上下固定,以防風保溫。棚內蚓床表面仍蓋稻草、干野草或草簾子,并須在蚓床中間放上草籠透氣,然后蓋一層薄膜,氣溫低的地區可蓋兩層薄膜夾一層草簾。
(2)兩層薄膜夾一層草簾:這種方法簡單,不需要多少投資,而且增溫保暖效果好。據我們測試,要比蓋一層薄膜的溫度高6℃。反之,在夏季能起到降溫調節作用,蚓床上的溫度比平蓋一層薄膜低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