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梭子蟹在我國沿海廣泛分布,屬大型海產經濟蟹類,其肉味鮮美,人們喜食,經濟價值高。由于其生長快,適應性強,病害較少,適合于沿海池塘海水養殖,近幾年來已成為我國沿海池塘養殖的新亮點。
一、池塘條件
1、養成池面積和水深以土池為主,面積可大可小,水深要求在1.5米以上。 單塘面積超過10畝時宜用塑料網插底將大塘分隔,以防止由于水溫和水質的變化使梭子蟹集中而導致局部密度過大,造成相互殘食。
2、池底從進水閘門一端略向排水閘門一端傾斜,以便進排水。底質宜為沙泥質,池底多開波形溝壟,池塘內宜設置隱蔽物(如廢舊陶制品、石塊、瓦片、網衣、竹子、樹枝或用廢舊編織袋內裝適量貝殼等),作為梭子蟹藏匿之處(特別是脫殼時期)。注意使用的編織袋一定要經過清洗。在泥質過多的池塘,可在池底局部鋪厚10厘米左右的中、粗沙,給梭子蟹提供一個較好的生存、生長環境。
3、養殖塘周圍無污染源,環境安全。
4、每汛能自然納潮10天左右,并備有提水泵,以確保小潮時養殖水源的供應。
5、配置適量的增氧設備。
二、放養前準備
1、清淤除害:放苗一個月前徹底清除池中淤泥,然后用消毒藥物清除敵害生物、爭食生物和致病生物。常用清塘消毒藥物:生石灰350毫克/升~400毫克/升,漂白粉(有效氯≥28%),海水40毫克/升~50毫克/升,淡水15毫克/升~20毫克/升,二氯異氰尿酸鹽5毫克/升~10毫克/升,三氯異氰尿酸4毫克/升~8毫克/升,茶籽餅海水15毫克/升~20毫克/升,淡水60毫克/升~90毫克/升。
2、肥水:放苗前7天~10天,待消毒藥物毒性消失以后用60目的篩絹網過濾進水40厘米~60厘米,然后施氮肥20毫克/升,或施發酵過的有機肥料如雞糞等,以此培養基礎餌料,使池水呈黃褐色或黃綠色,透明度30厘米~35厘米。或候苗源情況投放些花蛤、縊蟶等貝類作為混養品種,以利養殖中后期水質、底質調控或作為活體餌料。

三、苗種放養
1、蟹苗規格與質量:人工蟹苗選擇蛻殼1天~2天后的Ⅱ期~Ⅲ期稚蟹(背甲長1.0厘米左右)。要求規格整齊,個體健壯,活力強、無病害、軀體附肢完整。
2、蟹苗運輸:規格0.8米×0.4米的塑料袋,盛水10千克,內放經海水浸泡并消毒清洗的稻草或蓬松的海草作隱蔽物,以防止稚蟹抱團而受損傷,每袋放稚蟹50克~100克,充滿氧氣后扎緊袋口,要求盡量在10小時以內運到養殖塘。
3、中間培育與放苗密度:Ⅱ期~Ⅲ期稚蟹宜經過中間培育,待長至甲寬為3厘米~4厘米(100只~200只/千克)的扣蟹時再放入養成池進行養成。中間培育采用1畝~3畝大小的中間培育池,也可在大塘中間用網布圍一小塊水域進行中間培育,要求池底能排干池水,便于收獲。也需要設置隱蔽物或適當鋪沙并培育好水色。中間培育密度為15只/平方米~20只/平方米,保持池水位70厘米~80厘米,透明度約30厘米,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日換水量20%~30%。餌料以貝肉或小魚蝦為主,攪碎后投喂,日投喂2次~4次,投喂量按蟹體重100%~200%,以2小時內吃完為好。同時根據蟹體的蛻殼、氣候、攝食情況等因素作適當調整。經10天~15天培育,甲殼寬達到3厘米~4厘米時,便可放入養成池養成。
放養密度要根據苗體大小、放苗時間、池塘規模、隱蔽物多少、餌料情況及池塘水質等條件進行合理安排。一般放養經中間培育后的扣蟹時,放養密度以2000只/畝~2500只/畝為宜;如果直接對Ⅱ期~Ⅲ期稚蟹進行養成,則放養密度宜為4000只/畝~6000只/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