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鯢俗稱娃娃魚,亦叫鯢魚、狗魚和四腳魚等,是我國特有的大型兩棲水生動物。它肉嫩味美,營養十分豐富,是宴賓佳肴和產婦、老幼病弱者的強身滋補品,其肉、皮入藥,可治療貧血、神經衰弱、肝胃氣痛、關節痛、痢疾腹瀉、灼燙傷等癥。

在自然條件下,由于大鯢性成熟晚,繁殖率低,加之歷史上地質地貌多次變遷,大鯢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其野生資源已日趨枯竭,我國政府已于1989年將大鯢列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因此,人工養殖大鯢,不僅可以保護增殖大鯢資源,而且還能滿足國內廣大消費者的需要及出口創匯。
近年來,有關馴養試驗結果表明,大鯢能較快地適應人工生態環境,在餌料充足的條件下,具有生長迅速的顯著特點。農村養殖網現將大鯢專池強化速養技術介紹如下:
鯢池建設
大鯢飼養池要建在環境安靜、陰涼、水源充沛、水質良好的場地,水溫要求常年處于10℃~25℃的范圍內。若有條件,最好裝備冬季加溫和夏季降溫的設施,有利于提高飼養效果。
1、幼鯢池:多采用水泥結構,每口池面積以8平方米~10平方米為宜,池壁高50厘米~60厘米,水深20厘米左右。池底要鋪一層泥沙,池壁要求光滑,池中設石堆、假山、島嶼,池邊設防逃板,供幼鯢爬上陸地活動,防止逃失。
2、成鯢池:多采用水泥結構,每口池面積以50平方米~70平方米為宜,池壁高1.2米~1.3米,池形以長方形為好,并設進出水口,水深保持在30厘米左右。池底四周或中間搭建窩穴,可用磚和水泥板等作材料。窩穴建成長方盒形,穴高15厘米~20厘米,深50厘米左右,寬30厘米~40厘米。人工飼養條件下大鯢往往群居一穴,所以穴寬可視飼養規模相應擴大。窩穴內壁需用水泥沙漿抹平,使之光滑避免擦傷大鯢。池中央可設一棲息臺,供大鯢在其上活動。池面要搭棚或在池岸上種樹、種瓜豆遮蔭,防止烈日高溫危害大鯢。

苗種放養
適宜的放養密度有利大鯢生長和降低餌料系數。生產實踐證明,每平方米水體可放養幼鯢25尾~30尾,規格為500克/尾~1000克/尾的成鯢10尾~15尾。放養規格應整齊,以免因個體大小差異造成弱肉強食。新建的水泥池必須用水浸泡15天~20天,待池水pH值穩定在8以下,才能放養苗種。在放養之前1周,新、舊池均要用漂白粉或其他藥物消毒,殺滅敵害生物。苗種下池前用呋喃類藥物0.2克或五甲藍0.5克兌水浸泡5分鐘。
餌料投喂
幼鯢開食期,主要投喂搖蚊幼蟲、水蚯蚓等活餌,以吃飽為度。飼養15天后可適當投喂一些小蝦、蚯蚓、碎肉等,夜間投餌。飼養8個月左右,幼鯢體重達20克以上時,餌料可用小雜魚肉糜或切碎的牛、羊肉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餌料。用魚粉和α-淀粉為主要原料、粗蛋白含量為42.3%~45.6%的人工配合餌料飼養幼鯢,其生長速度比鮮活餌料快33.3%。

成鯢飼喂
可用鮮活低值魚類或人工配合餌料(參考配方:魚粉55%,枯餅8%,麥麩5%,蠶蛹5%,骨粉1.2%,α -淀粉17.3%,預混料8.5%)。若用活魚,應將餌料魚切成塊狀投喂。人工配合飼料一般為粉狀,使用前用水調成軟團狀即可。新鮮的動物內臟用開水煮熟后也可以作成鯢的餌料,但營養價值不如鮮活魚類和人工配合餌料。一般鮮活餌料日投餌率為10%~15%,人工配合餌料10%左右。餌料一般投在水中,通常在傍晚天黑前后投餌。在適溫范圍內,成鯢在天黑后的3小時內攝食量最多,天氣悶熱時,攝食量顯著減少,甚至停止攝食。因此具體的投餌時間和投餌量要根據天氣、水溫、水質和成鯢的活動情況靈活掌握。
日常管理
大鯢專池強化速養,放養密度較高,水質難以自然平衡。因此,幼鯢池要每天換一次新水,并將池內殘渣剩餌清除干凈,使池水透明度一眼見底,pH值保持在6.5~8.5之間。成鯢池一般2天~3天換水一次,冬季每周換水一次。具體換水次數應根據氣溫高低和水質情況而定,以保持水質清新為準。要經常檢查飼養池,防止大鯢逃跑。無論幼鯢、成鯢,自入池后,每天都要做好氣溫、水溫、投餌品種、投餌量、吃食情況、生長情況及活動的記錄,以便總結積累經驗,進一步養好大鯢。

疾病防治
大鯢抗逆性較強,一般無疾病。但專池強化速養,密度高、投餌多,生長快,仍應加強大鯢疾病防治。飼養過程中,每月定期用0.7×10-6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比例5∶2)全池潑灑一次,殺滅池中病菌和寄生蟲。如大鯢發生皮膚潰爛或被咬傷,應立即將其捕出進行隔離飼養和治療,可注射青霉素5萬國際單位/公斤,每天一次,連續4天,然后每4天注射一次,連續2次~3次便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