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鯢俗稱娃娃魚,屬兩棲綱、有尾目、隱鰓鯢科,為我國特有的大型兩棲動物,具有很高的食用、科研及藥用價值。近年來,大鯢作為一種新開發的名貴水產動物,越來越多的單位和個人從事大鯢的人工養殖,但人工養殖的大鯢由于技術不到位常患各種疾病,造成較大的損失。其中大鯢常見病害有水霉病、腸炎病、爛尾病等,“三病”死亡率可達40%~90%,因此,要堅持“預防為主,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農村養殖網現將具體技術介紹如下,供廣大養殖者參考。

一、大鯢感染水霉、腸炎、爛尾的危害癥狀:
1、水霉病主要癥狀:觀察病鯢可見其頭部、軀干部、四肢、尾部有水霉寄生。早期只見寄生部位邊緣不明顯的小白點,隨后逐漸見到長出的棉絮狀菌絲,感染部位肌肉潰爛,嚴重的出血。四肢感染時會出現菌絲布滿整個部位,刮除菌絲后,可見四肢上有許多肉瘤狀圓點,并出血,觸之病鯢有劇烈痛感。開始感染時急噪不安地全池游動,有的在池中整個身體翻轉,最后導致全身感染病菌,引起并發癥。病鯢無力地在池中游動,體質消瘦,行動遲鈍,投喂餌料時不動不攝食,如處理不及時會導致死亡。
2、腸炎病主要癥狀:病鯢起初精神不振,食欲減少,嚴重的不攝食。病鯢發病中期激動不安,在池中亂撞池壁,最后無力地伏于池底,活動減少。觀察其糞便不成形,入水不久后即散開,而正常的大鯢糞便入水后半小時后仍呈圓棒狀。人工投喂時,大鯢有吐食現象,即使吞下,不久又吐出。后期脫皮嚴重,皮膚無光澤。觀察其泄殖孔呈紅色,嚴重時,輕壓腹部有血水流出,腹部膨脹。解剖病死鯢,可見腸道發炎、充血,出現糜爛。
3、爛尾病主要癥狀:大鯢感染爛尾病主要表現為尾部病初充血,隨后發炎糜爛,分泌白色黏液,并有臭味。最后尾部肌肉腐爛,如不及時發現治療,將難以治愈。
大鯢在人工養殖環境中,由于環境、餌料、密度等影響,人工養殖大鯢比野外大鯢發病率、死亡率高出幾十倍以上,要提高養殖大鯢成活率必須在加強日常管理的前提下,注重預防為主,方能保證大鯢養殖成功出成效。下面農村養殖網來說說養殖大鯢時的常見疾病與防治,供大家參考。

二、大鯢養殖常見病腹脹病防治技術介紹癥狀:
個體浮于水面,行動呆滯,不攝食,眼睛變渾,腹部膨脹。解剖檢查,發現腹腔積水,肺部發紅充血。有時肛門部位還可見糞便粘著。因餌料腐爛,水質惡化生病,故經常換水可預防此病。
治療:發現后,單獨飼養,放淺池水,讓其腹部能著底,以免消耗太多體能,另外還要保證水質清新,對于苗種,由于消化功能不強造成此病,停食1-2天。處理得當,眼可復明,腹脹消失,恢復健康。對于成鯢,由于內臟感染產生大量腹水,可用1萬單位/公斤體重的劑量卡那霉素肌肉注射。慶大霉素(2萬單位/公斤)、氯霉素、新霉素對此病也均有較好療效。
大鯢養殖養殖常見病脊椎彎曲病防治技術介紹癥狀:從苗種到成鯢都可發生這病。外觀表現為身體呈“S”形彎曲,活力減弱,但仍能少量攝食。解剖檢查,除脊椎彎曲外,無明顯異常。發病的原因可能是缺乏某種礦物質或因生理病變造成的。苗種階段發生這病后,大部分未到成鯢階段就已死亡。成鯢發生這病后,病體極消瘦,但一般不會馬上死亡。
治療:此病以預防為主,發病后很難恢復。投餌要多樣化,使娃娃魚(大鯢)所需的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能得到滿足。另外,要改良水質,使水體里不含重金屬鹽類,因為重金屬鹽類有毒,可刺激大鯢的神經和肌肉收縮,造成彎體病。

三、大鯢養殖常見病腐皮病防治技術介紹癥狀:
體表有許多油菜籽或綠豆粒大小的白色小點,并逐漸發展成白色斑塊狀;隨著病情的發展,白色斑塊進一步腐爛成潰瘍狀,可見到帶紅色的肌肉,尤其是四肢最嚴重。病鯢口腔、尾柄、頭部稍充血。病鯢臥伏于池中不食,不久就死亡。解剖檢查,肝臟腫大,呈紫紅色,胃、腸道充血,心臟失血變淡,肺紫紅色。
治療:每立方米水體用0.1克氟哌酸或用0.2克二氧化氯消毒,或用0.3克強氯精消毒,每天換水,連續消毒3天。對能吃東西的病鯢,按每公斤鯢體重,每天口服環丙沙星100毫克和多種維生素150毫克,連續口服5天。對不能攝食的病鯢,按每公斤鯢體重,肌肉注射慶大霉素1000單位,隔1天后復注1次。注意!慶大霉素不能隨意增加用量。對能攝食的病鯢和不能攝食的病鯢,都可采用2~4毫克/升慶大霉素浸泡,每天浸泡4~8小時,泡到病好為止。也可用環丙沙星或恩諾沙星浸泡,濃度也是采用2~4毫克/升。新霉素、紅霉素、痢特靈對此病也有療效。對潰瘍面大的,用慶大霉素原粉涂抹。
預防:大鯢從外地運入,下池前將大鯢用氟哌酸或環丙沙星浸泡消毒20~30分鐘,溶液濃度是百萬分之零點五的氟哌酸或環丙沙星。對相互撕咬受傷的大鯢,要用雙氧水洗傷口,然后用潰瘍靈軟膏涂抹,放在無水搪瓷盆里,過1~2小時后,可放入池中。用紅霉素軟膏涂搽也可。
腐皮病主要由喂食不健康的青蛙和泥鰍而引起。因此,在投喂活鮮餌料如青蛙、泥鰍和活魚時要嚴格消毒。用溶液濃度是百萬分之零點五的環丙沙星浸泡20分鐘。

四、大鯢養殖常見病赤皮病防治技術介紹病狀:
發病的娃娃魚(大鯢)全身腫脹,呈充血發炎的紅斑塊和化膿性潰瘍。病鯢體表常出現不規則的紅色腫塊,發病初期于紅色腫塊中央部位有米粒大小的淺黃色膿包,并逐漸向周周皮膚組織擴散增大。當膿包穿破后,便形成較大的潰爛病灶。解剖檢查,肝臟腫大有出血點,腸糜爛,腹水增多。
治療:首先在體表潰瘍處涂抹氯霉素軟膏,同時肌肉注射慶大霉素,連續注射七天,每天每公斤鯢體重注射15毫克慶大霉素,治愈率達93%。鏈霉素、氟哌酸有療效。用增效聯胺與卡那霉素內服。每公斤娃娃魚(大鯢)體重用增效聯胺50毫克埋入魚塊中投飼,連續5天。同時按每公斤娃娃魚(大鯢)體重肌肉注射1/3亳升卡那霉素,連續5天。
預防:每隔10~15天,水體用“魚蝦安”消毒1次。注意在換水、清池過程程中,要防止操作時損傷娃娃魚(大鯢)的皮膚,否則病菌通過體表傷口入侵感染。養殖中若長期不加新水,勢必水質惡化,水體中病菌大量繁殖,也容易侵入大鯢傷口。因此,勤換新水,也可預防此病。
五、大鯢養殖常見病打印病防治技術介紹打印病(俗稱紅梅斑病):
癥狀:病鯢體表出現豆粒似的紅斑,呈腫塊狀,有的表皮腐爛(均在紅斑處),患病部位多在背部,尾部,也有少數在軀干和四肢的。被感染了的大鯢多游出人工筑穴,離群獨游。解剖檢查,心臟、肝、肺無病變。
治療:用紅藥水涂搽娃娃魚(大鯢)患病部位和用金霉素針劑肌注鯢體,每公斤鯢體重肌注3毫克,連續注射10天即可治愈。或按每立方米水體用1克蟾酥和0.8克大黃粉合劑浸泡病鯢15分鐘,連續7天即可治愈。
預防:因為黃鱔有紅梅斑病,如果把大鯢同患病的黃鱔養在一起,易感染此病。

六、大鯢養殖常見病水霉病防治技術介紹癥狀:
病鯢體表生出棉毛狀的灰白色菌絲,開始時能見灰白色斑點,菌絲繼續生長長度可達3厘米,如棉花絮在水中呈放射狀,菌絲體清晰可見。嚴重時病鯢行動遲緩,食欲減退,身體消瘦甚至死亡。
治療:對病鯢可用10%高錳酸鉀或10%孔雀石綠涂抹患處,放到陰涼處1~2小時后,再放入水中。過兩天以后,如還有水霉,可再涂1次。另外,也可將病鯢用4毫克/升孔雀石綠浸泡8小時以上。也可將病鯢用10毫克/升孔雀石綠浸泡15~20分鐘,并在患處涂抹1‰孔雀石綠軟膏。對于鰓部和腹部患水霉病的鯢苗,用0.5毫克/升孔雀石綠溶液浸泡2~3分鐘,如果鯢苗在溶液中顯得煩躁狂游,則應降低濃度。克霉唑軟膏對水霉病也有較好療效。
娃娃魚(大鯢)飼養和繁殖的最佳水溫約為20℃,要求水質清新。這種條件也適合水霉病生長。因此,娃娃魚(大鯢)卵的孵化中,如果有受精卵患了水霉病,可將病卵用5~10毫克/升孔雀石綠浸泡10分鐘以后,再將浸泡過的病卵單獨孵化。
預防:搬運和養殖過程中防止大鯢受傷。對于受傷的大鯢,用潰瘍靈軟膏直接涂抹傷處。對于正在孵化的鯢卵,要將未受精的卵帶剪斷剔出。所用剪刀應事先在10%高猛酸鉀溶液里浸泡消毒。孵化工具事先用50克/升食鹽水泡。
七、大鯢養殖常見病爛嘴病防治技術介紹爛嘴病(又稱口腔潰爛病):
癥狀:主要病癥是口腔潰爛,存在兩種類型。一種是病鯢的上、下唇腫大、滲血、潰爛,嚴重的露出上、下頜骨;另一種是嘴唇外表正常,但口腔內上腭組織形成大塊蝕斑,并引起嚴重出血。也有的病鯢兩種癥狀均有。病鯢長時間不能進食,體質減弱,易引起并發感染而死亡。
治療:發現病鯢后,要及時隔離,病情較輕的,可用慶大霉素4毫克/升連續浸泡10天,可治愈。病情較重的,先用慶大霉素原粉涂抹患處,1-2小時后,再放入環丙沙星藥液里浸泡,濃度是4毫克/升,每天浸泡8小時,連續浸泡10天,可治愈。病情嚴重的,除浸泡外,還要注射慶大霉素,劑量是按每公斤病鯢體重1萬單位。此病如果治療及時,治愈率較高。
預防:此病是由患口腔潰爛病的青蛙傳染的,因此在投喂青蛙時,事先要將青蛙嚴格消毒(放入環丙沙星藥液里浸泡兩小時),最保險的辦法是不投喂有病的青蛙。

八、大鯢養殖常見病爛尾病防治技術介紹癥狀:
娃娃魚(大鯢)患此病初期,尾柄基部至尾部末端,常出現紅色小點或紅色斑塊,周圍皮膚組織充血發炎,表皮呈灰白色。當病期過長,形成瘡樣病灶。嚴重時患處肌肉組織壞死,尾部骨骼外露,常有暗紅色或淡黃色液體滲出。病鯢停止進食,伏底不動,不久便死。
治療:發現病鯢后,應及時隔離治療。對病鯢先用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患處(濃度是每立方米加入20克高錳酸鉀),隨后用氯霉素軟膏或紅霉素軟膏涂敷患處,每天一次,連續7天可治愈。
預防:大鯢本來是常年生活在有流水的深山溪流中,水質清潔無污染,但人工飼養水體中常有大量的病菌。當大鯢的皮膚受傷后,病菌就乘虛而入,引起此病。因此,勤換水,可以減少此病發生。
九、大鯢養殖常見病吸蟲病防治技術介紹癥狀:
病鯢體質消瘦,體表粘液過多,行動呆滯。
治療:寄生在大鯢體內的吸蟲有很多種,已報導的有:貴陽擬牛頭吸蟲、無棘吸蟲、東方后槽吸蟲、橢圓大鯢吸蟲、馬邊鯢居吸蟲、沐川鯢居吸蟲、短腸中腸吸蟲。多數種類寄生在娃娃魚(大鯢)腸壁的粘膜層,引起腸壁紅腫發炎,少數種類寄生在胃里。如果是吸蟲少量寄生,對娃娃魚(大鯢)影響不大。如果是吸蟲大量寄生,易堵塞腸道,并引起腸胃穿孔。可參考獸醫治療吸蟲的方法,用吡喹酮、硝硫氰醚等藥物治療。
預防:可用敵百蟲消毒池子(由于大鯢對敵百蟲敏感,可先把大鯢移出,待池子消毒清洗后,再把大鯢移入。)殺死水體里的寄生蟲卵及幼蟲。特別是夏、秋兩季要加強預防,定期在餌料里包埋驅蟲劑(例如在新鮮豬肝里包埋滅蟲精)以殺死體內寄生蟲。對于在野外撈取的青蛙、螺、蚌等都要經過消毒后方可投喂(最好是煮熟了投喂)。

十、大鯢養殖常見病線蟲病防治技術介紹癥狀:
寄生在娃娃魚(大鯢)皮下的線蟲,發病部位在四肢、背部、腹部、尾部,4-5月份在軀干部(尤其是兩側)有線蟲寄生。觸及患部,大鯢有疼痛反應。此時大鯢多不進食,6月以后自然消失。也有線蟲寄生在娃娃魚(大鯢)腸道的,主要寄生在前腸的肌肉層,線蟲頭部鉆入腸壁,破壞組織,吸取組織營養。還有線蟲寄生在小腸、直腸的。還有寄生在膽囊內的線蟲。
治療:寄生在娃娃魚(大鯢)體內的線蟲有很多種,如城固卷尾線毛細線蟲等。單純患線蟲病,如果寄生蟲數少,一般不會引起死亡。治療方法可參考獸醫治療線蟲的方法,用甲苯咪唑、丙硫咪唑等藥物包埋在新鮮豬肝里喂大鯢,達到驅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