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在歷史上以自然捕撈為主,因近年農藥、化肥等濫用及工農業“三廢”對環境的污染,野生自然資源銳減,人工飼養并獲得成功。那么,養殖水蛭這么有利,那么怎么來養殖水蛭呢?今天我們就先一起來了解下水蛭養殖場如何建設吧。

養殖場選址:
水蛭養殖池應避風向陽、排灌方便、水體自成體系、便于防逃的地方,建造應因地制宜,一般長度不限,水面寬度最好3米左右。連片池、相連池埂共用,池埂的寬度1.5~2米,高度1.5米左右,也可根據棄土的多少加高。

養殖池開挖:
單個池先開挖成長不限、寬8米、深0.3米的長方形池,棄土圍做四周池埂。按照池的縱向分別在靠近池的兩邊的兩米處為中心開挖一條寬0.7米深0.7米的小溝,為深水區域,棄土堆在池的中間,按和小溝同樣的方向堆成一條底寬1.5米,截面為扇形的池中島嶼。

防逃網設置:
及時平整四周的池埂拉防逃網,防止天敵提前進入。防逃網應選用30~50目的聚氯乙烯網布,應埋在池埂上,地下部分應0.2米以上,上端往里折疊0.1~0.2米,包上網綱縫實,用木樁等固定。如果網的上端距網外地面低于1米,可用30目以下的魚網加高,防止蛇娃等天敵進入。

深水棲息塢:
在水蛭池四周的深水區域內外側,每隔5米交錯建一個水蛭深水棲息塢。用鐵鍬在深淺水過渡的臺階邊挖一個比瓦片略大的深坑,注意靠近淺水區域也就是靠近池埂的一邊鏟一個30度左右的斜坡,然后把瓦片從下往上順著斜坡堆疊,瓦片與瓦片之間應留有空隙,一般正面與正面、背面與背面相對就會產生空隙,瓦按斜坡放置的好處是給水蛭入巢提供一個攀援的平臺。

中島棲息塢:
在池中間每隔7.5米把中心島嶼橫著挖一個寬約0.6米的槽,槽底距深水池底約0.5米,然后把瓦片豎著肩并肩擺在槽的兩邊,中間留有0.2米左右的空隙,最后瓦上平鋪一層磚,搭一個橋,磚上還土,恢復原貌,中島棲息塢就建成了。

進出水處理:
進水口可用直徑0.25米的硬熟料管,水口應高出水面,防止水蛭逃逸。溢水口也可用直徑0.25米的硬熟料管。水管橫埋在池埂底下,一端在池內深水區域的深溝里,另一端伸向池外,保持水平位置。池內一端,安上90度彎管接頭,開口向上,然后再用另一根1米的直管連接,池中上水后測量淺水區的深度0.3米為宜,否則,調整1米管的長度,直至何適為宜。在溢水管口安裝50目的防逃網。

卵床的建造:
當溢水口溢水時,淺水區的水位應該是0.3米深,這時用鐵鍬平整中島的土,把靠近水面的平整成緩緩上升的斜坡,便于水蛭上島產卵,中島也就成了水蛭天然的產卵床。中島中間部分應高出水面0.5米以上。池的四周埂內側,也應鏟成斜坡,在距水面0.2米高的地方,留出平臺至少0.2米寬,也能做成產卵床。

養殖池消毒:
1、生石灰消毒:在池底選幾個點放入生石灰,用量為每平方米100克左右。池塘中放水10~20厘米深,待石灰化開后,用水瓢將石灰漿全池潑灑。過一段時間再將石灰漿和水混合均勻。清塘后l周左右再注人新水,即可投放水蛭種苗。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既可以殺死塘中的寄生蟲、病菌等有害生物,還可以使池水保持一定的新鮮度,又能改良土質,并將池底中的氮、磷、鉀等營養物質釋放出來,增加水的肥度。
2、漂白粉消毒:漂白粉清池消毒,每畝池面用5~10千克。如帶水消毒,水深0.5~1米,使用漂白粉的量要加倍,即畝池面用10~20千克,全池潑撒。漂白粉遇水后釋放出次氯酸,次氯酸放出的新生態氧可殺滅病菌等有害生物,其效果與生石灰差不多,但藥性消失比生石灰快。一般用漂白粉清池消毒后3~5天,即可投放種水蛭進行飼養。
3、水泥池脫堿:新建造的水泥池,表面對氧有強烈的吸收作用,可使水中溶氧量降低,pH值上升(呈堿性),形成過多的碳酸鈣沉淀物。為了給水蛭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有必要對新修建的水泥池在使用前進行脫堿處理,脫堿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幾種。
①過磷酸鈣法:對新建造的水泥池蓄滿水后按每立方米水體1千克的比例加入過磷酸鈣,浸池1~2天,放掉舊水換上新水后,即可投放種苗。
②酸性磷酸鈉法:新建的水泥池蓄滿水后按每立方米溶入20克酸性磷酸鈣,浸泡1~2天,更換新水后即可投放種苗。
③冰醋酸法:新建水泥池可用10%的冰醋酸洗刷水泥池表面,然后蓄滿水浸泡1周左右,更換新水后即可投放種苗。
④薯類脫堿法:若是建設小面積的水泥池,急需處理又無上述藥物時,可用番薯、土豆等薯類擦抹池壁,使淀粉漿粘在池表面,然后注滿水浸泡1天即可脫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