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博羅的三八紅旗手玉姐—李玉,她真的很有能耐!”在博羅采訪時,本刊記者多次聽到人們對李玉如此評價。
李玉,博羅縣石灣鎮鴻基水產公司“一把手”,除了被評為博羅縣三八紅旗手外,還被評為全國城鄉婦女崗位建功先進個人。“大家經常這樣夸我,我臉都紅了,其實我也沒那么厲害。”當記者讓玉姐分享一下她有哪些“威水史”時,玉姐謙虛地說。
上世紀80年代,在玉姐走出校園之后一個偶然的機會就到了東莞石龍鎮的一家魚丸加工廠打工,也就是這個工作經歷為玉姐日后的事業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經過在石龍兩年多的摸爬打滾,李玉已掌握制魚丸的技術并積攢了一定的資金。1984年,李玉回到家鄉開始了她的從商生涯,在父親的支持和鼓勵下,黃西村第一家漁業加工小作坊正式開業。為抓好魚丸質量,李玉凡事親力親為。由于技術過硬,材料新鮮,經營誠信,隨后幾年魚丸的銷量一直穩步增長。
魚丸廠的生意蒸蒸日上,善于思考擁有商業頭腦的玉姐繼續在鯪魚身上“做文章”。承包魚塘養殖,為自己的加工廠供應原料魚;為養殖戶供應魚苗,提供養殖技術指導,并回購成魚。“以前為了鼓勵大家養鯪魚真的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們開著水車拉著魚苗到博羅、東莞、增城、從化等地,將魚苗和養殖技術送到養殖戶家門口。”玉姐介紹說,七八年前,由于鯪魚收購價只有幾毛錢一斤,養殖戶對養殖鯪魚熱情不高,為了鼓勵養殖戶再養鯪魚,她就提供優質鯪魚種苗、將養殖技術免費推廣給大家并承諾回收成魚。
據玉姐介紹,鯪魚生活在水中底層,不吃料,還利于調節魚塘水質,是一種非常值得推廣的養殖品種,但因為以前的種苗不好和技術不成熟,養殖鯪魚只能投放400尾/畝~500尾/畝,現在已能達到3000尾/畝。在玉姐的指導下,養殖戶都獲得不錯的效益。玉姐為人大方爽朗,經常外出交流,因此結識了不少經商的朋友。2005年,在朋友的介紹下,她聯系上廣東省知名品牌廣東甘竹罐頭有限公司。對方實地考察發現,玉姐養殖和收購的鯪魚品質好,安全新鮮,適合做罐頭鯪魚。在這之后不久,甘竹罐頭公司決定向李玉收購經初步加工(去鱗、去腸、去頭)的鯪魚作為原材料,月收購量達到10萬斤。
“甘竹罐頭直接與養殖戶簽訂購銷合同,向養殖戶保低價收購,我就負責收購、加工及運送初加工產品給甘竹罐頭。養殖戶賺到錢、我賺到錢、甘竹罐頭賺到錢,我們這是三贏的局面。”玉姐公司的車隊到目前為止已擁有十輛車,每天都到博羅、東莞、增城、從化等地去收魚。
“你一年收購多少鯪魚有計算過嗎?”記者的這個問題讓玉姐好一番口算。“11月到次年3月旺季時,每日收購兩萬斤,一個月就是60萬斤,其余的幾個月是淡季,淡季一個月才能收20萬斤左右。”玉姐說博羅、東莞、增城、從化等地有80%的魚塘都有投放鯪魚苗,目前公司固定收購鯪魚的魚塘面積已到達15萬畝左右。
玉姐介紹說,6條/斤的鯪魚最適合做罐頭,每條鯪魚重約1兩半到1兩7。用來制作魚丸和魚干的鯪魚是最靚的,一般在4兩半左右。玉姐還與生意伙伴合作在江門生產鯪魚魚干,但魚干的產量相對較少。
“我是一個很好強好勝的人。”1987年,玉姐為了方便自己的經營努力學開摩托車,成為了博羅縣第一個擁有摩托車駕駛證的女車手。“年輕時很厲害的,開摩托車能拉四包飼料或者拉五六百斤魚。”現在的玉姐已經四十幾歲了依然干勁十足,生意上很多業務依然親力親為。“我非常看好鯪魚,我希望能一直在它身上做文章,我自己還構想過開一家以吃鯪魚為主的農莊。”對于鯪魚的前景,玉姐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