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鰱魚隸屬于鯉形目、鯉科、鰱亞科、鰱屬,俗稱白鰱,體色為銀白色,為我國傳統的淡水養殖品種。其生活在水體的上層,主要依靠浮游植物為食。近年來,在我省的池塘養殖中,鰱魚已成為最主要的搭配品種。筆者從2001年開始,對鰱魚車輪蟲病進行了詳細的跟蹤觀察,通過近百例的試驗治療,總結出了一套經濟可靠、效果迅速的治療辦法。
今年6月份以來,我省沿黃的漁業基地——合陽縣黃河灘精養魚塘鰱魚車輪蟲病大面積爆發,塘中的鰱魚大批量死亡,而養殖戶則普遍認為是鰱魚爆發性出血病并采用出血病的治療辦法,未能取得明顯效果,而在筆者指導下用藥的養殖戶,由于針對性強,認準了病源,措施得當,都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現將該病在養殖中的表現及治療情況介紹如下:
一、發病時間與癥狀
1.該病的發病時間一般為每年的5月~9月間,水溫在20℃以上。此病的出現往往伴隨著天氣由晴轉陰、雨或水質突變,池中的藻類大量死亡,池水中溶氧量處于較低水平時。在水體較瘦的池塘中,如水體透明度大于30cm時,也易出現。
2.癥狀:發病初期,鰱魚大量浮于水面,呈散游狀態,與缺氧浮頭癥狀類似,但不同的是,此時開動增氧機,鰱魚并不會游向增氧機,拋灑增氧劑時,有時會短時間恢復正常狀態而潛入水中,但很快又浮到水面上。這時觀察鰱魚,其El部不斷露出水面,一張一閉,猶如在吞食空氣。發病初期觀察,鰱魚體表無任何異常狀況,此時僅會出現少量死魚。鰱魚浮于水面2~3天后,其下頜明顯變長,胸鰭基部嚴重充血,嚴重的魚尾鰭、臀鰭基部也充血發紅。此時,鰱魚開始大批量死亡,解剖魚體,可發現其腸壁發紅,腸道內有濃狀血水流出。這時觀察病魚、死魚,往往會誤診為鰱魚出血病。其死亡規模也符合出血病的發病規律,池中的鰱魚在短時間內會損失八九成以上。
二、診斷
從2001年開始,筆者在西安草灘發現第一例鰱魚車輪蟲病時,也作為鰱魚出血病治療。當時發病的池塘水質老化,藻類大量死亡,且呈臭清水狀態,測其氨氮、亞硝酸鹽均偏高。從發現鰱魚浮于水面至大批量死亡,僅一個星期左右。病魚體表、腸道均可見到充血發紅現象。通過顯微鏡觀察魚鰓,很難發現車輪蟲。經過對數個發病池塘的跟蹤調查發現,當鰱魚鰓上寄生有車輪蟲時,鰓絲表面會不斷分泌粘液,而大量的粘液會導致鰱魚吸收氧氣能力下降,當遇到天氣突變,水質突變而引起的水中溶氧量偏低時,鰱魚就會浮到水面上,同時不斷張口以從空氣中獲得氧氣。
同時,魚鰓上的粘液會將車輪蟲包裹在其中,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車輪蟲,基本上附著于鰓絲上不能移動,也就不易通過鏡檢觀察到其存在了。當鰱魚長時間浮于水面上時,其運動的各個鰭條均負擔加重,特別是一對胸鰭,基部很快處于充血狀態,鰱魚長時間浮于水面上,同時上下頜一張一閉,導致下頜前端突出,似簸箕狀,同時大量吞入的空氣進入腸道后,會引起腸壁充血發炎,有的魚鰾壁也呈現出血狀態,這時,我們觀察到的癥狀均為出血病的癥狀,而其致病的根源則在鰓上寄生的車輪蟲。
至此,我們認識到,當鰱魚鰓上寄生車輪蟲達到一定數量時,水質正常(肥、活、嫩、爽)狀態下,鰱魚正常;當水質或天氣突變而水中溶氧量下降時,鰱魚即上浮,上浮時間一長則身體各部位充血,表現為出血病的癥狀,明白了這一點,也就不難理解養殖戶認為是鰱魚出血病了。
三.治療
對于發病時池塘已發生轉水、水中氨氮、亞硝酸鹽偏高的池塘先用調水解毒靈按每米水深每畝500 g的量化水后全池潑灑,3小時再按每米水深每畝500 g的量潑灑車輪蟲必克,鰱魚3小時~5小時即可恢復正常潛入水中,水面恢復平靜。有的池塘鰱魚發病時水質并未變壞,僅僅是水質偏瘦,則直接按每米水深每畝用500 g的車輪蟲必克全池遍灑,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討論
通過對此病的跟蹤診斷,我們認為,魚病發病初期的鏡檢尤為重要,至大量死魚時,單純對死魚的鏡檢已不能完全作為診斷治療的依據。而在實際生產中,由于養殖戶沒有相應的檢測設備,在魚病發生的初期又不能詳細地觀察到其發病的各種癥狀,至大量出現死魚時,僅根據死魚的癥狀來判定魚病,則往往會出現誤診。
筆者認為,在池塘養殖中,鰱魚發生出血病的可能性不大,這是因為,首先,其生活在水體的上層,上層水體的亞硝酸鹽含量均會低于中下層水體,而溶氧量則會明顯高于中下層水體,所以,池塘養殖中不具備引起鰱魚出血病的外部條件。同時,其食性為濾食性,食物主要為水體中的浮游植物、飼料末及有機碎屑,一般在池塘中為搭配品種,密度也不可能很大。以前有報道的鰱魚出血病,其實是鰱魚寄生蟲病的一種表現,而并非真正的鰱魚出血病,這一點,在此愿與廣大同行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