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打撈上來的牡蠣個大肉肥。 記者 王茂忠 攝
冬吃牡蠣夏吃蛤。時下,又到了牡蠣最肥時節,到臨近的水產市場買上幾斤新鮮的牡蠣,回家或清蒸或做湯,成為不少市民的選擇。
今年,乳山牡蠣提前一個月新鮮上市,價格比去年也漲了不少。據了解,牡蠣養殖戶目前多根據訂單采收,根據商販需要分揀供貨,市場上能見到的多是收購商挑剩的貨。
肥美牡蠣上市提前一個月
15日清晨5時許,乳山市白沙灘鎮小陶家村村民焉英勝、陶建浩和侯世信三人結伴駕船出海撈牡蠣,因為商販姜輝訂購1萬斤牡蠣當日將銷往青島,他們不得不趕早出海撈貨。
出海前,養殖場負責人焉明叮囑三人要注意安全,收夠1萬斤立即返航,多一籠也不要收。“今年牡蠣提早一個月上市,頗受歡迎。但現在還是牡蠣育肥的好時期,我們目前都是根據訂單收割。”焉明說。
當日,在乳山市海陽所鎮西黃島村村南碼頭上,兩輛吊車不停地把牡蠣籠從養殖船上吊上碼頭,20多名工人在忙著把牡蠣倒出來,并根據個頭大小進行分揀。
養殖戶王志剛告訴記者,這一季的牡蠣收獲期較去年提前一個月,目前僅有小批量上市。他表示,去年牡蠣育肥時間較長,主要是因為氣溫較高導致海水水溫較高,造成牡蠣育肥期間只長外殼不長肉,上市時間晚,價格也不理想,導致很多養殖戶賠了錢。而今年“天公作美”,養殖戶也加強了養殖管理,牡蠣的質量“杠杠的”。
市面難見“大個”牡蠣
牡蠣質量過硬,目前銷路如何?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當日9時許,在乳山市白沙灘鎮和尚洞漁港附近,焉英勝、陶建浩和候世信駕船滿載著牡蠣籠歸來。岸上10多名婦女麻利地將牡蠣從籠中倒出,然后將牡蠣籠統一收到一邊。記者走近一看,多數牡蠣有手掌大小。分揀工人王美華拿出小刀現場撬開了三枚牡蠣,只見牡蠣肉白潤肥美,基本與牡蠣殼齊平。
“我在這里收牡蠣已經接近10年了,就是看上了這里牡蠣的質量。”看著肥美的牡蠣,收購商姜輝高興地說,乳山水質好,養出的牡蠣又大又肥。“這里的牡蠣要是不肥,全國其他市場連看都不用看。”他表示。
在乳山海陽所鎮養殖牡蠣的大連人邵先生說,現在高檔牡蠣的收購價已經突破每斤4元,較往年能高出5-8毛錢,中檔牡蠣每斤價格為2.7-3元,上漲了2-3毛。他表示,因為目前養殖戶多按訂單采收,在市面上能買到的多是被收購商挑剩的貨,難見大個牡蠣。
精包裝牡蠣市場暢銷
除了商販批量采購牡蠣,精包裝新鮮牡蠣也成為市民饋贈親友的首選。
近日,市民宮愛華要去北京看望多年未見的叔叔,特意到乳山牡蠣加工廠訂購了精包裝新鮮全殼牡蠣。宮愛華說,她叔叔在北京生活多年,就忘不了老家貝類的海鮮,特別是牡蠣。以前牡蠣沒有精品包裝,帶到北京不新鮮也不精致,但今年不同,有了精品包裝,她一下買了15箱,每箱10斤,單價100元。“精品牡蠣價格雖高了一些,但每個都是20厘米左右的牡蠣王,很值。”宮愛華表示。
除了在市場銷售火爆,精品牡蠣在網店上也有不少生意。據在微信上開生鮮店的威海市民李云講,目前她的微店內有不同規格的牡蠣保鮮箱,8-10厘米的50元每箱,10-12厘米的60元每箱,12-15厘米的80元每箱,15厘米以上售價100元每箱,重量皆為10斤。“最搶手的規格就是12-15厘米的,從12月到現在已經出售了50多箱,我已經訂貨50箱,估計元旦前基本可以售罄。”李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