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牡蠣是廣東養殖規模較大、產量較高的一種經濟貝類,有多種食法,其味鮮美可口,加之售價較低,一直深受人們喜愛。但近年來牡蠣養殖過程中病害頻繁發生,有的病害還造成大量死亡,由于多種原因,對牡蠣病害了解不多,生產中遇到病害時不能及時采取有效方法防治,給養殖業者造成較大經濟損失。本文介紹一些牡蠣養殖中危害較大的、常見的病害的分類、診斷及防治方法,僅供牡蠣養殖和病害測報人員工作中參考。
1、牡蠣六鞭毛蟲病
①病原體:尼氏六鞭毛蟲。寄生于多種牡蠣的消化道內。
②癥狀及診斷方法:蟲體較大,鏡檢可見。
③流行特點:是牡蠣常見的一種寄生蟲,在水溫低和牡蠣代謝機能低時致病。
尚無有效防治方法
2、牡蠣線簇蟲病
①病原體:線簇蟲,其營養體時期寄生于蝦或蟹消化道內,孢子時期寄生在軟體動物體內,以外套膜內最多,且可寄生于所有器官中。
②癥狀:對牡蠣危害不顯著,但感染嚴重時可產生機械障礙,如阻塞鰓血管。
③診斷方法:取外套膜或鰓鏡檢發現孢子后可確診。
④流行特點:無專一性,是牡蠣常見的一種寄生蟲。
3、牡蠣派金蟲病
①病原體:海水派金蟲。
②癥狀和病理特點:主要傷害結締組織、閉殼肌、消化系統上皮組織和血管。感染早期,蟲體寄生部門組織發生火癥,隨之纖維變性,最后廣泛的 組織溶解,形成組織膿腫或水腫。感染嚴重的牡蠣殼口張開而死。
③診斷方法:將檢查的活體組織放入含葡萄糖的巰基醋酸鹽液體培養基中,在25-30 ℃下培養1天以上,營養體或動孢子囊前期擴大并形成壁,用魯哥氏碘液染成藍黑色。
④流行特點:本病是牡蠣最嚴重的疾病之一。幼牡蠣一般不患此病,主要受侵害的是較大牡蠣,死亡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病情最嚴重的是8-9月份,隨著天氣變冷水溫下降死亡率下降。
⑤防治方法:首先是提早收獲,其次是將病牡蠣轉移到低鹽度(15‰以下)低溫海區(20℃以下)。
4、牡蠣尼是單孢子蟲病
①病原體:尼是單孢子蟲。
②癥狀和病理變化:病蠣肌肉消瘦,生長停止,在環境條件較差時引起死亡。鏡檢切片見組織水腫、壞死,并含大量孢子。
③流行特點:發病時期為5-9月份,8月份開始死亡,9月份達最高峰。
④防治方法:將已受感染的病牡蠣移到鹽度為15‰以下的海區養殖疾病可受到控制。
5、牡蠣沿岸單孢子蟲病
①病原體:沿岸單孢子蟲。
②癥狀和病理特點:病牡蠣全身結締組織都可受到各核體質體的破壞,生長停止,身體瘦弱。
③診斷方法:取病牡蠣結締組織切片,染色后鏡檢多核質體、孢子囊和孢子。
④流行特點:5-6月份常發生大批死亡,7月份突然下降,很少再生病。
⑤防治方法:一是提早收獲,二是將患病牡蠣移到低鹽度(20‰以下)海區養殖。
6、牡蠣包納米蟲病
①病原體:牡蠣包納米蟲。
②癥狀和病理特點:病牡蠣鰓絲或外套膜上有灰白色的小潰瘍,或有較深的穿孔性潰瘍。常規切片鏡檢可見鰓、結締組織、胃、外套膜中有分散的顆粒性血細胞增殖病灶。
③流行特點:夏季多發病,發病率可達40%-60%,同時期死亡率達40%-80%。
④防治方法:同前。
7、牡蠣纖毛蟲病
牡蠣還受到其它多種纖毛蟲侵襲,如鉤毛蟲寄生于其消化道內,楔形纖毛蟲寄生牡蠣鰓上。海星精巢蟲寄生于海星性腺中和挲牡蠣消化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