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防蟶子死亡的措施,關鍵是使蟶子在適宜的條件下生活、成長,為此,蟶子生產應該根據其生態習性和生理特點進行,盡量滿足其需要,以保證順利生長和發育,具體措施有:
1、選擇優良的養殖場地。優良的養成場不僅蟶子生長快、產量高,也是防止其大批死亡的重要因素。養成場還要防止老化,通常采用鐵耙耙松底質,或用拖拉機或翻灘機翻松底質,由自然海水的漲落進行沖洗。
2、掌握適宜的資源和放養密度。由于各地環境條件有所差異,底質、餌料、海水理化因子以及流水狀況等不盡相同,適宜的資源量和放養密度不能劃一,總的原則是養成條件好的海區,其數量可以多些;蟶子個體小的,放養密度可以大些;潮位低的,資源和放養密度可以偏高;潮下帶淺水區可適當加大。
3、防止養成區海水和底質的污染。環境污染是引起蟶子死亡的重要原因,蟶子生產中,要嚴禁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養成區;要及時清除區內剛死亡的蟶子,避免或減少因蟶子腐敗引起的自身污染。對于已經污染的灘涂,采取多次墾翻的辦法,由潮水自然沖刷清洗,有助于排除污染,較快地恢復生產。
4、加強養成管理工作。除每潮巡視外,還要做好下列工作:一是高溫期前將高潮位過密的蟶子有計劃地向低潮位搬移,或者隨著蟶子的生長,及時向低潮位或密度小的部位疏散;二是拾除養成場內的貝殼和雜物,確保蟶子有較好的潛居條件;三是在條件許可時,及時平整養殖區灘面,使之不出現低洼積水的灘面。
5、合理采收、采取捕大留小、輪捕輪放等生產措施,既有助于提高養成區生產力,是穩產高產的技術措施,也是介質資源相對穩定,避免資源過擠過密,減少或防止蟶子的死亡的好方法。此外,資源豐富的海區,在蟶子繁殖期前,留足親貝的前提下,將潮位較高、密度又大的區域內的蟶子適當采捕,也有助于預防死亡、減少損失、增加經濟收入。
蟶子死亡的原因很復雜,有時是綜合因子作用的結果。為此,要結合蟶子生產注意積累基本資料,采取綜合性措施解決或減少蟶子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