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牡蠣幼蟲面盤病毒病
[病原] 牡蠣幼蟲面盤病毒(oyster velar virus,OVV)。
[癥狀] 患病幼蟲活力減退,內臟團縮人殼內,面盤活動不正常,面盤上皮組織細胞失掉鞭毛,并且有些細胞分離脫落,幼蟲沉于養殖容器的底部,不活動。
[流行情況] 此病的傳播可能是縱向感染,即來自潛伏感染的親牡蠣。在育苗場發生此病為3~8月份,受害幼體的殼高為150毫米以上。
此病發生在美國華盛頓的太平洋巨礪。E1ston等(1985)報道,牡蠣育苗場因OVV,產量損失達50%。
[診斷方法] 在面盤、口部和食道的上皮細胞中有濃密的球形細胞質包涵體。受感染的細胞肥大,分離脫落的細胞中含有完整的病毒顆粒。
(二)牡蠣幼體細菌性潰瘍病
[病原] 鰻弧菌和溶藻酸弧菌,可能還有氣單胞菌屬和假單腦菌屬的種類。
[癥狀] 浮游的幼蟲被感染后即下沉固著,或活動能力降低,突然大批死亡。鏡檢時發現幼蟲體內有大量細菌,面盤不正常、組織發生潰瘍,甚至崩解。
[流行情況] 弧菌在海水中、底泥內和健康牡蠣的體表都可能存在,是機會致病菌。所以,各地育苗場在培育各種牡蠣苗時。都可能發生此病。
[診斷方法] E1ston等198I年提出染色排除法,即在1毫升生活的牡蠣幼蟲的懸浮液中,加幾滴0.5%的臺盼藍 (Trypan blue)溶液,然后鏡檢。臺盼鹽僅能染已死的細胞,活細胞不著色,這樣就很容易將潰瘍處的壞死組織和正常的健康幼蟲區別開。此法用于疾病的早期診斷。生活的幼體在感染弧茵病初期,兩殼間就有死細胞從外套膜上脫落下來。這些細胞呈藍色球形,容易辨認。此法診斷迅速,價廉,簡單易行,能及早發現細菌病的初期病理變化,及時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