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河市夏季高溫期間,硅藻處于春秋兩個高峰之間的低谷期,只有部分耐高溫的種類存在。但是,高溫期正是甲藻一年中的繁盛時期,適宜的水溫和豐富的營養鹽為其短期內的暴發流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根據我市水產技術推廣站近兩年高溫期的水質監測數據情況,莊河市海域高溫期間常見的浮游藻類有:
a、硅藻類:中肋骨條藻、海鏈藻、角毛藻、菱形藻等
b、甲藻類:夜光藻、裸甲藻、原甲藻等
硅藻對水產養殖基本是有益無害,甲藻則是有害而無益。甲藻大量繁殖在池塘中就會形成水華、在海區中則形成赤潮。為了應對有害藻類可能產生的危害,建議廣大養殖戶提高預警意識,進水前加強水質檢測、進水后及時調控水質,可利用含氯、溴、碘制劑等加強對養殖池水中赤潮生物的消除及無害化處理,以消除隱患。
換注新水是養殖生產上用得較多的一種方法,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藻類水華問題,而且這種緩解是比較短期的、暫時的,效果非常有限。用硫酸銅或滅藻制劑等進行局部用藥可以起到一定的除藻效果,但頻繁使用化學制劑等容易破壞養殖水體中生態系統種群結構,況且硫酸銅本身有一定毒性,不但容易破壞養殖水體的生態集,而且會使營養鹽比例嚴重失衡,要真正控制藻類水華的暴發,就要控制水中氮、磷的含量及有機物的濃度,利用養殖水體中的有效微生物進行生物修復是可行的,有效微生物可以消耗水華藻類所嗜的氮、磷等營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水華藻類的滋生和蔓延,使有害藻類不能形成大規模繁殖,從而降低發生水華的可能性。
底質污染通常受到以下幾方面的影響:
(1)、海參養殖在未改造老蝦圈基礎上進行,老蝦圈底質有很厚一層黑色淤泥,高溫季很容易在溫度作用下分解出大量有害物質如:硫化氫,亞硝酸鹽等,一方面會直接造成海參中毒發病,另一方面會導致池底溶解氧嚴重不足,易誘發海參發病。
(2)、參圈底大面積生長海棉花、青苔等大型植物在高溫時發生腐爛、臭底造成池塘缺氧,易導致海參發病。
(3)、使用沸石粉、木炭等吸咐性成份為主的水改或底改產品,造成池底大量有害物質的積累,池底也易發臭。
(4)、盲目選用消毒劑,會破壞水體的自凈能力,氨氮等有害物質會迅速升高,造成池塘二次污染,出現海參發病時用了消毒劑反而加重病情的情況。
預防方法:
(1)、老舊的池塘夏季時定期投放底質改良劑,可達到氧化分解池底有毒物質,改良底質,同樣能起到降低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物質的作用。
(2)、開春化凍后可以投放微生物制劑、EM菌等有益微生物,同時培養水中單胞藻,不但可以為海參提供優質的天然餌料,而且還可以防止因透明度過大在圈底生長海棉花、青苔的大型藻類,另外藻相平衡也能夠加強水體自凈能力。
(3)、慎重選擇底改藥品、消毒劑藥品,盡量選擇刺激性小、安全性能高的。
(4)、圈中生長大量海棉花或青苔等植物可以使用殺藻藥物進行殺滅,但使用時涉及到水溫、用藥量、用藥時間、換水、以及草殺滅后底質處理等諸多問題,所以屆時最好能在專業人員指導下使用。
措施
(1)、夏季多雨季海參病害的預防
原因:夏季連雨天出現時,參圈中海水鹽度易發生變化,如果不能及時排出上層淡水,很容易導致水體出現鹽度分層、溶氧分層、溫度分層及藻類死亡等情況,易誘發一些海參病害,另外如果鹽度下降幅度過大會引發海參應激性病變出現漂浮死亡現象。
預防方法:連雨季出現時雨停后應利用排淡閘排出上層水,參圈進水時應事先測量外海鹽度,防止外海低鹽度水進入圈內造成鹽度突降引發應激性病變,如果內外海水鹽度相差過大應減少換水量或不換水,等待外海鹽度逐漸回升,在此期間為防止水質惡化可采取使用底質改良劑,增氧設備及藥劑等。同時還應當針對海參的繼發性細菌感染使用消毒劑進行處理。
(2)、夏季高溫期海參病害的預防
進入高溫期后,部分池塘由于池底的有害物質的積累,腐殖質增多,在高溫下會產生硫化氫等有害氣體,致使底部發黑、發臭,導致大量厭氧菌繁殖。
此時,應及時潑灑消殺劑及增氧劑,抑制和殺滅有害厭氧菌繁殖,同時配合使用底質改良微和微生態制劑,進行水質的維護和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