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初次見到鐘建貴,他正在基地忙碌,給人的印象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莊稼漢。通過一番了解后才知道他并不普通——他當過兵,開過店,在縣城有房、有車,經營著200多畝生態泥鰍養殖基地,是遠近聞名的“泥鰍大王”。
現年38歲的鐘建貴,出生在溧江鎮最偏遠的溪邊村委會苦株下村,家里排行最小。初中畢業后,鐘建貴無奈輟學做了木工學徒,希望將來可以養家糊口。1996年,鐘建貴應征入伍,成為一名上海消防武警新兵。
在上海服役期間,鐘建貴因出色表現入了黨,并超期服役,直到2009年轉業。期間,他掌握了針灸技術。
轉業后,鐘建貴分配到新干賓館工作,單調、清閑的節奏,鐘建貴很不習慣,他想還是趁年輕干一番事業。于是,他辦理了停薪留職。很快,他在縣城開了一家養生館,部隊學到的精湛針灸和推拿技術讓他的養生館生意紅火,沒幾年就在縣城購房、買車,一家三口日子過得安逸溫馨。
在縣城里過上了好日子的鐘建貴,腦海中總牽掛著家鄉的山山水水,牽掛著家里的好多同齡人還為生計在外務工,許多好土地面臨撂荒,他想著應該為鄉親們能過上好日子做點什么。
2011年,鐘建貴獲知,幾個山東同期退伍的戰友在家鄉養泥鰍,都發了財,他覺得老家的生態山塘應該是養泥鰍的理想場所。于是,鐘建貴立即前往山東考察戰友的泥鰍項目。當看到400多畝現代化、標準化的養殖基地里,滿池子濕乎乎、滑溜溜的泥鰍,鐘建貴驚呆了。聽了戰友的介紹,鐘建貴篤定養泥鰍,他立即拜師學藝,這一學就是一年。
在基本掌握了泥鰍養殖技術后,2012年,鐘建貴回到離開了16年的老家,找到村干部和鄉親們,把自己去山東學習泥鰍養殖所看到的、學到的,以及想帶領鄉親們致富的想法與他們交流。鄉親們知道后非常支持他,紛紛將土地租給鐘建貴。挖泥塘、引泥鰍苗……鐘建貴開始忙碌起來。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泥鰍一天天長大。到了賣泥鰍的季節,鐘建貴到吉安、樟樹、豐城等地推銷自己生態養殖的泥鰍,很快他的泥鰍一售而光。但一細算賬,鐘建貴辛苦一年卻無利潤。他仔細琢磨,沒有掙到錢的原因是自己養的泥鰍產量太低,別人養的泥鰍畝產5000斤,自己的畝產才2000多斤。
同樣面積養殖泥鰍而產量卻相差甚遠,鐘建貴意識到,自己還要進一步學習泥鰍養殖技術,他有針對性地去了相近緯度、地形條件相似的江蘇贛榆和江西余干這兩個泥鰍養殖較為成熟的地方,虛心向師傅請教。
2013年,了解到臺灣鰍生長快、收獲周期短等特點,鐘建貴大膽引進臺灣鰍。但臺灣鰍是外地品種,對當地環境的適應能力不足。基于此,鐘建貴根據縣水產站技術人員的建議,一方面嘗試讓臺灣鰍與當地鰍進行雜交,并攻克催產孵化、魚苗培育、泥鰍人工繁育等諸多技術難題,另一方面盡量將臺灣鰍養殖在陽光條件較好的高處。兩者配合,臺灣鰍在這里同樣長勢喜人。第二年,他的泥湫產量就提高到畝產近5000斤,每畝水面凈掙近萬元,先期投入的80多萬元基本收回。
目前,鐘建貴的泥鰍基地擁有催產大鱗副鰍、青鰍、黃板鰍等優質親鰍1000公斤,繁殖泥鰍水花5000多萬尾,年產值上千萬元,逐步構建起了從鰍苗繁育、成鰍養殖、鰍苗和成鰍銷售一條龍的泥鰍產業鏈條。
2013年,鐘建貴帶領本村5戶農戶成立新干縣贛源生態泥湫養殖合作社,提供泥鰍塘標準化建設、種苗供應、飼料供應、養殖技術及銷售等全程服務,群眾當年養泥鰍每畝收益就有1萬多元。現在,鐘建貴的基地擴展到200畝,發展社員10戶。鐘建貴還注冊成立了新干縣贛源生態農莊,他想把他的農莊發展成為以泥鰍繁殖、養殖為主,兼顧旅游、休閑為一體的現代化生態農莊,帶領群眾一起致富。
鐘建貴從山村出來又回到了山村,將自己掌握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鄉親們,帶著鄉親們脫貧致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個新時代的農民、退伍軍人、創業者,鐘建貴以赤子之心在農村開拓了一片屬于自己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