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常見的泥鰍主要是以真泥鰍以及大鱗副泥鰍為主的水產養(yǎng)殖品種,下面來跟大家總結下關于泥鰍的養(yǎng)殖品種和注意問題。
首先要講一講所謂的臺灣泥鰍了,很多朋友目前會刻意的追求什么臺灣泥鰍品種進行養(yǎng)殖,其實臺灣泥鰍也不過就是大鱗副泥鰍的一種,目前網上對于臺灣的泥鰍的追捧已經達到了非理性的地步,各種炒作各種假象消息層出不窮,沒有確切的官方數(shù)據證明臺灣泥鰍養(yǎng)殖就能高產高效,說什么畝產10萬元,真真假假,請各位養(yǎng)殖戶留意鑒別。
一、大鱗副泥鰍
身體較長而側扁,腹部較渾圓。體長與體高之比較普通泥鰍為寬且短。口亞下位。有須5對,口角一對最長,末端遠超過前鰓蓋骨后緣。背鰭起點約在前鰓蓋骨至尾鰭基部距離的中點。背鰭沒有硬刺,為不分支鰭條。尾柄具有明顯的皮褶棱,且較高。腹鰭距臀鰭較近而距胸鰭較遠。尾鰭圓形。身體背部及體側上方從吻端到尾基布滿黑色小點,下腹部呈灰白色。胸鰭、腹鰭、臀鰭灰白色,背鰭及尾鰭具黑色小點。
大鱗泥鰍較普通泥鰍的身體為短,口角須較長,尾柄有發(fā)達的皮褶棱,側線鱗數(shù)目較少,區(qū)別較明顯。主要分布在南方各水系。
水產養(yǎng)殖技術
大鱗副泥鰍
二、泥鰍
又名真泥鰍、青鰍、圓鰍,體長39.7-170毫米。身體呈長筒狀,尾部側扁,體高為體寬1.2-1.4 倍,腹部寬圓。尾柄上下緣略有皮棱。頭鈍錐狀。吻略突出。眼側上位。眼間隔寬于眼徑,前鼻孔有短管狀皮突。口亞下位,呈馬蹄形。吻須l對,上頜須和下頜須各2對。唇厚,下唇有4須突。鰓孔側位。鰓蓋膜連峽部,鰓耙短小。鰾小,包在二球形骨鞘內。肛門位臀鰭稍前方。鱗極細小,體表富有粘液,頭部無鱗。側線側中位,常不顯明。背鰭位體中央稍后,臀鰭位腹鰭基與尾鰭基的正中間。胸鰭側下位,成年魚呈圓形(雌魚)或尖形且第一鰭條很粗長(雄魚)。腹鰭始于背鰭起點下方或略后,雄魚鰭較長。尾鰭圓形,體背及體側上部呈灰黑色,散有黑色斑點,體側下半部灰白色或淺黃色。尾鰭和背鰭較灰暗且有小褐點;其他鰭為淡黃色或灰白色,尾鰭基中央稍上方常有一亮黑斑。體色隨棲息地的不同而有變化。我國東部南北各水系均有分布。
另外還有泥鰍品種包括花鰍、帶紋沙鰍、北方須鰍等品種,因為養(yǎng)殖人群相對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