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鯔魚,具有粗生、雜食、快生、病少的特點,是魚類中養殖的好品種,被聯合國農糧組織推薦為世界海淡水養殖的三大魚類之一。中國近海的鯔魚苗源較豐富,農歷三月上旬至四月中旬,為該苗盛發季節,抓住時機捕撈,通過暫養后再養成魚,投資省,效益高(投入產出比1:2-1:2.5),大有可為。
鯔魚池塘養殖有單養和混養兩種,由于單養不能充分發揮水體生產力,故生產上一般采用與鰱、鳙、草魚等家魚混養形式。
1.魚塘:利用閑置或廢棄的是蝦塘,改成20-30畝面積為一口塘;或選擇已未墾的涂塘,筑堤塘。塘要有進排水閘門,水深在1.2-1.5米;既有納潮海水,又有淡水入注為佳。塘外用石塊砌成,有斜坡,高度應超過高潮線,以防沖淹。不論育種塘或養成塘,在放養之前,必須要藥物清塘(用量及方法見附表),待藥性消失,排干老水,灌入過濾的新水,施肥培養好水質。
2、魚苗:魚種放養的密度要根據混養對象的搭配、池塘的肥度因地制宜,以放養鯔魚為主體的混合精養,每公頃放養7~8厘米的鯔魚5000~15000尾,家魚約1000尾;或150克左右的大規格鯔魚種4000~6000尾,混養適量家魚(放養數量視池塘餌料生物多少而定);以淡水養魚為主,混養鯔魚的魚塘,一般混養鯔魚苗1000~2000尾。廣東的東莞、寶安一帶通常采用高密度放養,然后通過提大留小的方法進行分疏,其放養密度為每公頃30000~40000尾。主要來源靠天然苗張鋪。開春以來,鯔魚喜棲息在河口、港灣及淺海,喜食豆渣、米糠、麥麩、玉米粉及各種植物油粕。通常以天然肥水的基礎,適量地補給商品性餌料。投餌要做到定時、定位、定質、定量。
3.巡塘:經常觀察鯔魚的生長狀況及海塘設施,特別要注意水質新鮮,清除塘內殘餌和污廢物;通過和目篩絹網換水,防止敵害魚類(如:鱸魚、四指馬鲅等)入侵;尤其嚴防人為的偷、毒、炸魚事件發生。
4.施肥:一般每公頃施放磷酸鹽肥料200公斤和硫酸鹽肥料225公斤,每半個月一次。此外,每次應另施適量的人畜糞等有機肥料。在肥水條件下,且放養密度合理時,經過150~200天的生長,鯔魚能長到500~700克。
5.投餌:通常投喂的餌料有花生餅、米糠、麥麩、酒糟等,其中以投喂米糠和麥麩為較常用,雖然花生餅營養成分含量較高,但成本較高,不為漁民所樂用。投喂次數為每天一次,在早晨施放,投喂量一般為魚體總重量的1%~2%。
6、防泛塘:由于池塘養殖鯔魚現在都是采用肥塘高密度養殖,所以在日常管理中,魚類出現缺氧浮頭經常發生,特別在天氣悶熱的季節,容易出現泛塘,因此在養殖過程應該經常巡塘,特別在早晨氣壓低的情況下更應該引起注意。當發現浮頭時要及時注入新水或開啟增氧機增氧。